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國初年哪種方言只“差一票”成為國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09 09:29:32  


 
  從這個組成名單來看,來自廣東的會員只有4人而已,根本不可能左右會議結果。當時來自北方直隸省的著名語言學家王照(“官話合聲字母”的發明人)對於會員構成非常不滿,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來自無錫的就有5人。經過激烈爭論,最後決定會議實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個會員一票。當時對於一省一票制度爭論也很激烈,來自浙江的汪榮寶聲稱:“若每省一表決權,從此中國古書都廢了。”王照反問:“此語做何解釋?”汪不語,王照接著質問:“是否蘇浙以外更無讀書人?”北方會員堅決要求每省一票,威脅說如果通不過就自行解散退出會議。最後在教育部代部長董鴻推動下,終於通過了一省一票制度。

  讀音統一大會在1913年(民國2年)2月15日開幕,實到44人,來自江蘇的吳敬恒得29票當選議長,王照僅得5票任副議長。會議逐一審定了6500個字(另加600俗字、新字)的“國音”。當時為了記錄定下來的“國音”,臨時採用了一套注音符號系統。

  字音確定以後,下一個任務是核定音素,並且確定一套字母系統來表示音素。按照黎錦熙先生的記述,會議進行到這個地步,出席者日漸稀少,但是對於“字母”問題幾乎打起架來。當時字母提案頗多,但總結起來主要有3個方案:1、偏旁派,仿照日本片假名,用音近之漢字,取其偏旁為字母;2、符號派,主張另外制定一套符號系統;3、羅馬字母派。與會者多日爭論僵持不下,結果浙江代表許壽裳等人以及與會的教育部職員周樹人(魯迅)提議,就使用在審定國音期間使用的“臨時符號”為注音符號(《國語周刊》刊頭上的符號就是這種“注音符號”)。這套符號是章炳麟所創,借用了古代篆字的形狀,與前述三派無關,可稱為“簡單漢字派”。這套“注音字母”在大陸一直用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正式公布時,至今台灣和部分海外華人依然在使用。

  國音統一會議由於爭吵激烈,會議的議長吳敬恒在4月22日辭職,接任的王照也請了病假,臨時由直隸的王璞主持會議。會議過程中,對有爭議的字音,以多數票決定“國音”,所以說在審定的這麼多漢字中,也許有一些是“差一票”通過的,但不存在某一個方言整體差一票被定為國語的情形。整體來說,最後的結果還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如區分尖團音和保留入聲,後人稱之為“老國音”。

  從以上國音統一大會的過程來看,所謂粵語或者洛陽話或者陝西話“差一票”成為國語只是個民間傳說。(來源:《歷史的天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