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儘管如此,我們卻發現,同樣面臨網絡書店的擠壓,市場化程度很高的民營書店倒閉了,而新華書店卻依然不倒。分析其內在原因,我們發現,各地的新華書店大都有自己的物業,不用去租房子,這為其節省下了一筆可觀的成本,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作為國有書店,新華書店同時還享受政府的財政補貼以及便利的貸款支持,而且,其還擁有民營書店根本不敢染指的教材等暴利類圖書的專營和發行權。這意味著,民營書店和新華書店比較,不僅要承擔昂貴的房租,還要面臨各種歧視性的政策待遇,根本就不在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之中。對於新華書店而言,可以躺著賺錢,而對於民營書店而言,每天跑到累死最終可能以倒閉結束。
對於“光合作用”等民營書店的倒閉,我看到很多人以“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待,認為在網絡書店的競爭下,民營實體書店的倒閉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筆者在網絡上觀察到,人們對於“光合作用”倒閉的關注,甚至不如綠城地產“詐破產”的關注度高。對於地產商等的破產危險,總是會有人想著要不要去救助,而那些讀書人非常喜歡的民營書店,那些給了很多讀書人難忘回憶的書店的倒閉,我們卻只能冷漠地看著,甚至連悼念一下都會有人挖苦和諷刺。我想目前對於實體書店來說,比方說房租,各種負擔還是太高了。台灣著名的誠品書店曾經也多次經歷生死,然而每一次危險關頭總有人相助而化危為安,並成為台灣的文化坐標之一。
我們講文化要大發展,大繁榮,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基礎恐怕不是回到大家都只能去一個書店———新華書店的狀態。大量的民營小書店的存在,是文化大繁榮必不可少的基礎和載體。如果有一天,那些曾經屬於很多讀書人靈魂栖息地的民營書店成為歷史的遺跡,購書只能去新華書店或者網絡書店,我們是否會成為真正引領人類文化的國度?英國詩人多恩說過,“一個書店倒閉畢竟跟一個飯館倒閉不一樣,如果沒人買書,也沒人賣書,這個國家的文化就完了。”但願不是杞人憂天之語。(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馬光遠 經濟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