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7日電/科學家用公式彈奏宇宙的旋律,人文學家用心靈譜寫生命的贊歌。當科學大咖遇上藝術家,他們的對話會激起怎樣的思想火花?
26日,“中科院公眾科學日”期間,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歐陽自遠、數學家蔡天新、跨界音樂人吳彤等登上中國科學院“SELF格致論道”講壇,讓科學“對話”藝術、真理“對話”想象。
“此次講壇不僅在普及知識,更在於傳播思想。”活動主持人、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吳國盛介紹,講壇從思想的源頭上促進公眾參與科學的積極性。
科普活動中,真正的“主人”是青少年。臨近開場還有半個小時,現場已有近四分之一的座位坐著小朋友。
黃天衡同學提前一個小時就到了現場。“科普類的講壇讓我們的周末更加有意義。很希望演講嘉賓能夠激烈討論,也想聽一聽科學家和藝術家怎麼互相點評。”
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蔡天新,既是一名數學家,也是一位詩人。他登上講壇,分享科學與藝術面臨的共同課題:看見與發現。
蔡天新認為,無論是科技還是文藝,都經歷從“看見”到“發現”,也就是獲取智慧的過程。“過去我們習慣從歷史和西方獲得靈感,現在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也將促進科學與人文的進步。”以數學與繪畫為例,數學幫助藝術家進行構圖,繪畫又為數學家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
跨界音樂人吳彤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笙的演奏傳承人。時而婉轉悠揚,時而洪流激蕩,結合笙的演奏,吳彤向觀眾講述音樂與科學的共通之處。“讓藝術家對話科學家恰恰說明科學的開放性。科學一直在嘗試尋找萬物之間的聯繫,探索世界的本源。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兼容並蓄,科學與藝術在思想維度也有共通之處。”吳彤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