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九月二日,香港中小學開學日。\資料圖片 |
中評社香港12月27日電/資評論員郭一鳴今天發表在大公報維港看雲的文章說,六年前,時任武漢華中師大校長楊宗凱教授來港出席活動,我向他介紹華中師大一附中的李海平老師,當時李海平被港島某名校透過優才計劃聘為中文教材顧問,來港已經兩年。楊校長高興地對李老師說,“請你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認真研究總結香港和武漢兩地兩制的中學教育有哪些可以互相借鑒,特別是香港的教學有哪些值得武漢和內地學習,將來寫一本書,我請你到母校的教育學院去講課”。今年夏天,海平兄約滿退休回武漢之前,拿出一本四百多頁的書稿《語文高體驗課堂:實踐與理論》,希望我寫一篇序。日前海平兄催稿,說書稿已交到出版社準備排版,就等我的序呢。
文章說,海平兄和我四年大學同窗,當年他畢業後到中學任教,華中師大一附中是全國名校,他是名校的名師,曾被選派到北京的中學去任教好幾年,在高中語文教學方面絕對是專家級。八十年代大學畢業分配到中學教書的同學,不少人後來當了校長、教育局局長,有的改行進入官場,有的出國留學或下海做生意,像李海平這樣堅守教學第一線四十年,教書育人初心不改的人並不多見。
聖誕節假期第一天睡到早上十點鐘起床,冬天的太陽穿透雲層照進窗內,對岸港島的高樓隱隱約約。平安夜狂歡過後,感覺維港兩岸格外清靜。泡一壺鳳凰單叢工夫茶,吃過早點,打開老同學的書稿,二十五萬字很快讀完。第一感覺,這本書是海平兄積四十年教學經驗厚積薄發的力作,不僅有大量的課文課堂教學實例,而且超越具體教學內容,直視課堂教學面臨的困境,努力尋找解決方案。他寫道:
當今教學面臨兩個困境,一是時間加汗水的學習方法,學習時間不斷加長,學習地方不斷加多(從學校到校外);二是唯分數論的評價方法,一切為了成績、一切看成績。在當今,這條路顯然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課堂教學走向何方?
這個問題不僅是內地學校需要回答,香港的學生、老師和家長又何嘗不為這個問題深感困擾呢。當然,他針對的主要是內地的學校。二○二○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的頑瘴痼疾”。李海平指出,不應該以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評價課堂教學的唯一標準,他提倡“高體驗課堂”的理念、用“體驗度”來作為評價課堂的指標等等。書中指出:
文章說,“體驗度”這個詞,清楚、直接且真實地表示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感受。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不同體驗,體驗度呈現出一個或低或高,或負或正的曲線,其最高點就是高體驗點,其最低點就是低體驗點。其平均值就是課堂的體驗度。它顯示了一堂課帶給學生的真實體驗。如果借助AI,“體驗度”也可以像分數那樣被精確測量和統計,作為評價課堂的主要工具和指標。
因為體驗度是學生對課堂的綜合評價,所以,這個指標對於老師升級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準有現實意義。體驗度,“體驗度”教學不僅要求知識分數,更要求體驗好的分數。雖然提高知識分數不是提高體驗的目的,卻是提高體驗的必然結果。
AI正在改變人類社會。在AI時代引入課堂體驗度的概念,運用AI大數據,可即時對學生課堂學習的體驗進行量度,根據量化的體驗數據來評價課堂教學的效果,以追求高體驗代替追求考試高分數,實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學習既是過程,也是這個過程的結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的理念。這就是李海平對“課堂教學走向何方”的答案。
李海平介紹了海外一種教學理論,叫做體驗式教學(experiential teaching),或者體驗式學習。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說明學生迅速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顯然,李海平的“高體驗”、“體驗度”的概念,是受到上述理論的啟發。不過,他在書稿中對於如何建立高體驗課堂教學評價系統的論述,還有一些可議之處,例如,對於高體驗和高分數的關係沒有說得很清楚,是否高分數不等於高體驗、而高體驗必然考試得高分數?是否有了高體驗,考試分數高低就不重要?希望這些問題能引發教育界的深入討論。
文章說,海平兄回到武漢之後,定期到一個學生讀書活動中心做義工,免費為有需要的基層家庭的孩子補習中文,他採用的就是高體驗課堂的教學法。拉雜充“序”,聊以表達對老同學探索教育改革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