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册中醫師曾鎮屏去年九月引入“紅外手脈診儀”作為“把脈”輔助工具(大公報) |
中評社香港11月6日電/大公報報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近日發布五年《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方案》,提出以香港建設首間中醫醫院為契機,成立粵港澳大灣區中醫醫療聯合體及醫院群,鼓勵港澳醫療團體以獨資、合資或合作方式加入。本港中醫業界普遍歡迎建設方案。有已引進科技儀器協助教學的中醫師稱會配合發展,他透過科技產物的客觀與準確性,分析學員身體狀況,為“望聞問切”傳統診症外,加入更多“看得見”的數據分析。隨著中醫藥未來要走向國際,配合科技不可或缺。
“呢部叫紅外手脈診儀,係透過儀器掃描雙手,探測手掌細胞嘅代謝熱,再用電腦分層成像技術分析影像;因為細胞嘅代謝熱,同人體氣血分布非常相似,所以(儀器)可以為我哋中醫診症提供輔助,亦為中醫診斷教學提供參照。”註册中醫師兼中華歧軒醫學會秘書長曾鎮屏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說。他去年九月引入儀器並開始使用,作為輔助工具外,亦為“把脈班”學員技巧訓練提供客觀評核標準。
“香港暫時未完全接受中醫用新科技協助睇症,但我會循這個方向前進。我相信中醫配合科技是未來大趨勢,目前只是較難打破一些中醫傳統而已,所以先暫時將儀器用作教學工具,診症仍以望聞問切為主。若學員願意,可使用儀器作辨症對照。”
屬國家傳承與創新戰略
記者翻查資料,中醫配合科技診症,在內地早已存在,例如有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視像遙距“睇症”,以及透過熱斷層技術取代中醫師辨症等,已發展多年。
曾鎮屏強調,該學會採用的紅外手脈診儀,將熱斷層技術與中醫的氣、陰陽和五行理論融合,從掃描人體變化的圖像進行觀察,獲多方臨床病例實踐驗證,屬於國家關於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戰略之一,有打破固有思維,開創中醫藥文化新局面作用。
他表示,儀器可輔助中醫“望聞問切”中“把脈”一環,“中醫把脈核心是洞察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但所謂氣機,好抽象,看不到,觸不到,求診者被把脈時,只能相信中醫師的個人判斷,但不同中醫師可能得出不一樣結果,儀器則能客觀地用圖像將把脈結果表現出來,例如脈中胃氣、脈中生氣、脈的浮沉等,一目了然,亦可判斷邪氣風寒暑濕燥火、痰飲、瘀血等性質”。
“正常健康人的圖像,由掌心正中開始出現變化,之後向外平均擴散及變色,如果擴散不均或出現如阻礙擴散情況,表示體內某一部位可能出現毛病,中醫師會因應受阻部分,判斷身體哪個器官出現毛病,繼而對症下藥,作出調理及治療”。
他認為隨著社會愈重視科學化,中醫藥若要與國際接軌,必須配合現代科學技術。透過創新科技產物,順應社會大眾對“眼見為實”思維形式的要求,實現中醫藥可視化與數據化願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