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7日電/據健康報報道,門診量向基層分流,家門口的服務越來越專業、接地氣;住院服務向大醫院集中,服務改善,價格平穩……12月23日召開的北京市“十三五”醫改成效媒體溝通會,通報了從2017年以來該市兩輪醫改帶來的就醫趨勢性變化,並揭示了這些變化的內在邏輯和“多重推手”。
基層診療量撐起半邊天
據介紹,從2017年起,北京市相繼啟動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和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兩輪改革實現了加強公益性的階段性目標,促進了醫療機構由資源消耗規模擴張型向內涵質量效率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此外,還實現了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要求。
但在優質醫療資源富集、大醫院扎堆的北京推分級診療,這些還遠遠不夠。為此,一些更為直接助推分級診療的措施隨之出台。為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在硬件方面,新建和改擴建525個村衛生室,實現全市基本醫療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全覆蓋。在軟件上,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優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內涵。在政策支持上,擴充基層醫療機構藥品目錄品種,實現基層醫療機構與二級、三級醫院的藥品採購目錄統一;穩步推進醫聯體建設,組建了覆蓋全市16個區的60個綜合醫聯體和37個緊密型醫聯體,基本形成以醫聯體為主體的分級診療格局,進一步為大醫院下轉病人和慢病患者基層就醫疏通“堵點”。此外,在服務上,基層機構通過不斷完善“先診療後結算”、慢病患者用藥長處方管理、檢查檢驗結果線上查詢、預約轉診綠色通道等,進一步吸引社區居民就近診療。
數據顯示,今年1月~10月,全市基層診療量占比較2015年同期上升約8個百分點。不含來京的就診患者,基層診療量占比達到51.2%,創近年來歷史新高。
大醫院服務質量效率提升
與基層門診穩增長相對應的是,改革讓代表疑難重症診療的住院服務越來越向三級醫院集中。為應對這一趨勢,北京市三級醫院持續縮短住院日,提升效率,服務優化。同時,控費也卓有成效。
據介紹,北京市2017年4月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取消醫療機構藥品加成,設立醫事服務費,實施藥品陽光採購,還規範調整了435項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實施改善醫療服務等綜合改革措施。2019年6月,實施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取消醫用耗材加成,又規範調整了6621項醫療服務項目價格,開始了京津冀醫用耗材聯合採購。同時,北京市積極推進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式改革,開展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RGs)改革試點和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全面實施精神病定額付費,推進緊密型醫聯體總額管理。
經過兩輪改革,醫藥費用控制力進一步增強。據統計,2017年北京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後,醫藥費用年增幅控制在8%左右。2019年實施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後,當年醫藥費用較2018年同期僅增長6.8%,增長率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提高。
費用增長放緩的同時,服務質量在快速提升,醫院管理和醫生診療行為更加規範、科學、合理。截至目前,北京市三級醫院已基本實現分時段預約掛號精確到30分鐘和大型檢查分時段預約。這背後,是北京市實施二級、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引導醫院改善服務質量和加強公益性。市屬醫院將考核結果與幹部任免、評優評先及工資總額等掛鈎,績效考核獎勵資金達10億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