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據大公報報道,生物化學家Katalin Kariko於一九五五年出生於匈牙利,父親是屠夫,母親放羊為生。她從小熱愛科學,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匈牙利讀博士時聽說了當時生物學界突破性的發現:人工製造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能攜帶遺傳信息,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她之後的科研一直專注於這個課題,希望通過對mRNA的研發製造疫苗,治療流感、愛滋、中風、癌症等頑疾。
然而Kariko的科研生涯挫折不斷。上世紀八十年代,她在匈牙利的實驗室破產、解散,她失去工作,移民到了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實驗室找到一個底層崗位後,她因為申請科研基金多次鎩羽,發表論文數量不夠而一直無法升遷,甚至被貶職。一九九八年,她碰巧在大學複印機旁碰到未來的合作者,賓大免疫學教授Drew Weissman。從此兩人合作研究,一起發表論文,並在二○○六至二○一三年間一同創立、經營了一家小生化公司。二○一三年,聽聞摩德納和阿利斯康公司合作研究mRNA的運用,而她在賓大的研究專利已被大學轉讓,她加入了德國藥業公司BioNTech,成為副總裁。去年疫情爆發後,也就是這家公司和美國的輝瑞(Pfizer)合作,研發出運用mRNA技術的新冠疫苗,她的研究成果同樣被運用於摩德納疫苗的開發、製造。
這次全球抗疫中,Kariko的研究成果為世界億萬人口帶來希望。她的多年苦心也得到業界認可,各種榮譽接踵而至,甚至有人建議諾貝爾獎提名。科學家沉寂多年,花甲之年終獲成功是個勵志故事。在同行眼中,她不被挫折擊敗,四十多年堅持不懈的精神難能可貴。但我想,更幸運的是外力與內因契合,才成就了她耐得寂寞,堅守初心的事業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