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恢復生物多樣性,實現“自然向好”
http://www.CRNTT.com   2021-08-11 11:23:18


  中評社北京8月11日電/據人民網報道,國際學術期刊《全球變化生物學》近日發表研究文章稱,由於海冰融化迅速,到2100年,絕大部分帝企鵝種群可能會消失。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顯示,1970年至2016年間,全球脊椎動物種群規模平均下降了68%。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迫在眉睫。

  生物多樣性通常指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大自然與生物多樣性相輔相成,不同地區的人類耕作、飲食、藝術等文化傳統的多樣性,也深受生物多樣性影響。在工業化高度發達的今天,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是大自然與人類社會交融的產物。生物多樣性就像一個看不見的穩定器,有助於降低洪水、病蟲害、山火等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並提高複原的能力。例如,雜交水稻正是利用了野生稻的基因特性,產量得以大幅提高。

  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物種因受人類活動威脅而瀕臨滅絕。除了氣候變化加速、環境污染等,一些看似“天然”的活動也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如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投入土地和水資源,還往往伴隨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造成污染並危及生物多樣性。用於農業和畜牧業生產的動植物在物種與遺傳方面多樣性的喪失,也對全球糧食安全構成了威脅。據統計,目前全球2/3的糧食產量僅來自9種作物,同時,越來越多的野生物種面臨滅絕風險。
 
  為了維護人類的福祉和可持續發展,世界自然基金會提出了“自然向好”願景,即在2030年前扭轉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一些國家已開始進行科學保護,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俗稱“四不像”的麋鹿,原產於中國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溫暖濕潤地帶,上世紀初在中國野外滅絕。1985年,中國從英國重新引入了首批20只麋鹿,經過科學研究、有效保護,如今中國境內麋鹿種群已達8000多只,形成了種群數量下降後逐步恢復的“微笑曲線”。在全球範圍,設定自然保護地、加強系統性規劃和保護、改善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連通性等手段,都有助於恢復生物多樣性。

  保護自然、維護生物多樣性,不應被視為阻礙經濟發展的成本,而是對自然、對未來的投資。例如,紅樹林被稱為“海岸衛士”,具有良好的防風消浪功能。保護和恢復紅樹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防波工程的投資與維護費用。在保護自然的同時,我們還要尊重每個國家、每個人的發展權利,並為子孫後代留下發展空間。

  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全球環境挑戰面前,沒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恢復自然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今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在昆明召開。中國積極作為,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開展多層級的綠色外交,與各方一道推進COP15的籌備工作。各國都應展現出更大的決心與領導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