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溫哥華10月2日電/ 美國國務院最近出版了一部迄今為止最為全面地記錄兩國關係史的外交文集,其中包括了大量在冷戰時期美中兩國領導人的談話記錄,備忘錄等珍貴史料。美國國務院本星期在一次名為“冷戰之轉變:美國和中國,一九六九到一九八零”的研討會上發佈了《美國對外關係──中國文件 1969-1972》電子版,其中包括了大量近年來陸續解密的歷史文獻,揭示了冷戰時期美中關係走向正常化的許多細節。
*澤利科:美國願中國強大*
據《美國之音》報道,美國國務院法律顧問菲利浦.澤利科在這次由美國國務院公共事務局和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關係學院共同主辦的研討會上說,儘管在中國有些人懷疑美國跟中國交往的意圖,認為美國是要遏制中國, 但是這些歷史文件,以及一百多年來美中兩國交往的歷史都說明, 美國一直希望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澤利科說:“可以公平地說,美國一百多年來的亞洲政策表明,美國領導人一直希望有一個強大,獨立和團結的中國。”
*美國堅持中國當常任理事國*
澤利科舉例說,當年在醞釀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應該包括哪些國家時,美國是當時幾個強國中唯一堅持常任理事國應該包括中國的國家。澤利科說,美國一百多年來歷任政府的種種努力當然是為了自身的國家利益,但是美國同時也認為美國的利益和中國的長遠利益是沒有矛盾的。
*中國學者有異議*
專程從北京來參加這次研討會的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教授莊建中說,他基本同意澤利科的觀點,但是從1949年到兩國關係解凍前的這段時間裏,美國的中國政策並不是象澤利科所說。另一位來自中國的學者、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說,在中國弱的時候,不管是在晚清, 還是在國民黨或者共產黨時代, 當美國的主要挑戰者是沙俄、日本或前蘇聯的時候,美國是希望中國強大一些。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美國在東亞的問題主要就是中國問題。時殷弘:“當然中國強了以後,美國對中國關係的context(歷史背景)已經變了,所以美國現在對中國的態度確實一方面希望能夠同一個必然更加強大的中國有一個比較合作的關係,但是同時美國現在確實把中國當作一個未來可能的挑戰者來作預先的戰略預防。”時殷弘認為美國對中國政策的決定因素還是地緣政治的考慮。
*不限三角關係 放眼世界未來*
但是,這次討論會的主講人之一、美國康奈爾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兼說,這些文件很全面地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當時尼克松和毛澤東等考慮的不僅僅是地緣政治, 而且是關係到了世界大局。陳兼:“美國對外關係文件集 1969-1972中國卷顯示出了,中美兩國的開放不僅僅關係到兩國關係,同時關繫世界大局。 兩國領導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既考慮到了兩國關係,也考慮到今後世界大局的發展, 他們的討論一開始就在很高的層次,就在戰略層次,這個戰略層次還不僅僅是中、蘇、美關係,而是世界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這個層面上來考慮的。”陳兼說,雖然這部新的外交文件集中的絕大部份內容以前都已經公開過, 但是如此系統和全面地整理出版了當年兩國領導人互動的許多細節這還是第一次。出席這個研討會的除了國務院的外交官和學者以外,還有一些親身參與了很多歷史事件的前政府高級官員。
*回憶接觸毛鄧*
當年曾隨同尼克松總統一同訪問中國、後來曾出任美國駐中國大使的洛德回憶說,尼克松總統到達北京後幾個小時就跟毛澤東舉行了會晤,當時毛澤東顯得相當語無倫次,他們簡直就不知道毛澤東在說什麼。洛德說,但是後來經過了幾天的反復琢磨、以及跟周恩來多次會談之後,他們意識到,毛澤東實際上通過似乎隨意的方式為未來兩國關係的發展定下了基調,其中包括敏感的台灣問題可以等到以後再說。
卡特總統時期的白宮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回憶起他當年跟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接觸的一個細節。他說,有一次他試圖給當時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出一個難題。他說,跟中國建交,卡特總統在國內有很大的政治壓力, 有很多人反對。他問鄧小平在中國有沒有人反對他跟美國建交。鄧小平有些幽默的瞪著他說:“當然啦,在台灣省有很多人反對我跟美國建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