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各方面情況考慮,類似于伊爾76這樣的重型運輸機應該是我國發展大型運輸機的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 |
我國因為長期奉行國土防禦作戰指導思想,一直以來對軍事空運不太注重,建國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的空中運輸力量的主力機型只有從引進蘇聯的“安一24”和落後的“運一5”。仿製于“安-24”的“運一7”因為技術問題,直到80年代才得以定型,真正在我軍部隊大量服役的是“安一24”。而相對運載量較大的“運-8”(仿製“安.12”)也是在80年代後才定型並投入量產。但是“運-8”的性能也不是很理想,特別是在高溫高原性能方面較差。2005年,陝飛集團公佈了“運一9”、“運一8X”等一系列性能較為先進的戰術運輸機發展計劃之後,我國戰術運輸機發展的前景已漸漸明朗起來。
而我國在大型運輸機方面一直以采都是空白。90年代初,從俄羅斯引進了一些“伊爾一76”,才算解決了大型運輸機的有無問題。但這些“伊爾-76”對於我國巨大的空運需求而言還是顯得太少。
根據新時期戰略方針的重新定位,未采戰爭的戰略物件和方向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國幅員遼闊、邊界線長、周邊同十多個國家接壤,國際環境和國家關係十分複雜,特別是南海海域和西部邊境,多為遠離腹地的海洋區或高原地區,氣象複雜、環境惡劣,平時無大量屯兵,戰時兵力及裝備除空運外,其他手段難以買現快速集中、開進及轉移。因此快速部署部隊、後續兵力和物資補給,均需要一支強大的快速軍事空運力量。
隨著現代戰爭向著高技術方向發展,滿足高技術、大型化、現代化裝備運輸的軍用運輸機的新機研製費用十分巨大。前幾年歐洲的未采大型軍用運輸機計劃估算的研製費達60~70億美元,而美國的C一17的單價則高達2億美元以上。因此,發展軍用運輸機不僅要考慮經濟上的承受能,還要考慮技術上的可靠性和先進性,考慮軍方的採購能力。不僅要考慮世界上最先進的軍用運輸機技術發展趨勢,還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發展研製既能基本滿足軍方需要,又能在技術上和經濟上切實可行的飛機。
以目前我國的航空工業實力水準來看,發展自己的大型運輸機不但要具備運載量大、先進航電系統、可靠性高維護性好、自主完成任務能力強、經濟性好和可延伸發展為其他用途的變型機等特點外,筆者認為還要注重以下兩點:
(1)最大起飛重量在200噸以內。以目前國內的航空工業水準而言,上馬大型運輸機這樣的重大項目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如果只為了追求大運載量而設計的機型“過大”的話,就會在整體設計、超大件加工工藝和航空材料等很多我國的弱項方面遇到難以想像的困難。所以,筆者一認為我國目前上馬的大型飛機項目不宜一味的好大喜全,而是要量力而行。
(2)具有短距起降能力,使飛機能直接飛抵前線的簡易機場或在機場跑道被敵毀壞的情況下起降。飛機離不開機場等基礎設施的保障,這是個基本的常識。我國的機場條件並不是很好,跑道短、道面承受能力弱,適應大型飛機起降的機場並不是很多。研製大型飛機,應在最初階段就把執行任務區域的機場等基礎設施的條件考慮進去。
從各方面情況考慮,類似于“伊爾一76TD”這樣的重型運輸機應該是我國發展大型運輸機的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作者:吳濤 來源:《軍事世界畫刊》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