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8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刊載社論說,春節期間,處處喜氣洋洋。人們見面相互道賀,希望藉此展開順遂的一年。這樣的溫馨氣氛,何以非待年節才會出現?台灣才是有情社會,應該時時發揚感動人心的故事,為市井間注入樂觀向上的氣息才對。
台灣久處政治紛爭,政客製造族群撕裂、社會對立,同胞之間硬是區隔成非藍即綠。其實,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仍多輾轉在家人親情、街坊鄰里、社群互動的網絡之間,也不時上演著各種互助合作、相互扶持的溫情故事,發揮出激勵人心的力量。
舉例而言,春節前傳出一位越女千里尋父、來台幫傭的故事,結果在警方協助下,找到前任幫傭的僱主竟是親爹。這個故事見諸媒體,引起民眾迴響不絕,很多人在網路上留言,稱多年來未曾如此感動;警方的助人行為亦成佳話。又例如台南縣家扶中心每月收到三十張縐縐百元鈔票的捐款,十數年來未曾間斷,原來是作小生意的市民自每日盈餘捐出百元行善。這樣的故事,見證台灣市井小民熱情助人的愛心,足徵“溫情滿人間”。
社論指出,今日台灣,少數人占有了太多的發言權。政客互噴口水、惡言相罵,所謂的電視“名嘴”則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乃至許多公眾人物亦不能珍視自己的形象影響力,在在形成了負面示範。很多家長老師們厭惡這種惡劣的影響力,卻只能深感無奈。其實,像以上那些出自小市民之間自助助人的溫馨故事,可能每天都在社會的各角落發生,也足以成為改善社會風氣的重要教材。原來警察不只是在社會衝突的場合執行森嚴戒備,而是真正能夠化身為“人民保母”;原來捐助慈善事業不只是有錢企業家的特權,市井小民亦能日行一善。這樣的故事,儘量多傳播一些,社會的溫馨氣氛也就能多感染人心一些。
宗教家向社會宣導:日日作好事,說好話,許好願。我們亦祝願同胞平安喜樂,在感動人心的氣氛包圍下,開展新的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