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5日電/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全球糧價在二○○七年上漲了近四成,嚴重影響亞洲部分國家。問題愈演愈烈,目前還看不到任何緩解跡象,未來的情況可能更糟。澳門的澳門日報今日刊登社論說,有分析認為,糧食需求的增加,石油價格高企以及氣候等一系列因素,可能使大米、小麥和牛奶等生活必需品的生產長期保持高成本,糧價將繼續處於高位,大幅度下降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研究指出,亞洲的經濟增長是糧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對農業科技和水利灌溉等方面的投資不足,也是糧價上漲的原因之一。研究特別提到,雖然亞洲一些國家削減農產品進口稅,暫停糧食出口,增加糧食庫存和擴大種植面積,但經濟的急速發展,城市化和工業化,不但不大可能在短期內大幅度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反而在吞噬耕地和爭奪有限的水資源。長遠而言,解決這個問題是提高整個亞洲的糧食單位產量。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這份研究,描繪了世界、尤其是亞洲當前的緊張糧情,當中部分內容顯然針對中國的現狀。中國去年糧食價格也持續上漲,供應偏緊,以至中國政府在去年底宣佈,從二○○八年一月起,對小麥、玉米、稻穀、大米、大豆等五十七類原糧及其製粉產品徵收為期一年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廿五不等的出口暫定關稅,並對小麥粉、玉米粉、大米粉三種商品涉及十一個八位稅則號的糧食製粉實行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此舉旨在通過稅收槓杆抑制糧食出口,增加國內供給,穩定國內糧價。
政府發表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去年的糧食總產量達五點○一五億噸,比前年增長了百分之○點七,也是連續四年的增長。照說生產情況不錯,糧價怎麼還會上漲?去年十一月價格更飆升百分之六。國家糧食局認為,主要原因是季節性需求增加。當時正值小麥銷售和麵粉加工旺季,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帶動了麵粉出口增加,玉米價格上漲也使小麥用於飼料的數量增加,因此近期小麥銷售數量增加較多。
社論說,為了穩定糧價,國家採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包括加大“國家臨時存儲糧食”市場投放數量,動用“中央儲備糧油”。人們看到,國家儲備糧和儲備肉確能起到平抑糧油價的作用。
社論認為,但也應看到,之後中國南方將近一個月長的大雪災,除了影響農業生產,還將消耗更多的儲備糧在救災上。因此,如何確保今年糧食增產,怎樣補充和增加國家儲備糧,確實存在隱憂。這已成為今年中國農業面臨的嚴峻挑戰,任務益見艱巨。中國人口衆多,糧食消費龐大,加上國際糧食供應日趨緊張,中國糧食不可能靠進口解決問題,只能立足於自己。手中有糧才能心裡不慌。
近日,國務院頻頻召開會議,部署救災和災後重建,當中就包括協助受災地區迅速恢復農業生產、幫助農民度過春荒、爭取災後有較好收成的系列措施,這在當前來說十分重要。較早之前,中央也針對“三農”問題公佈了今年一號文件,強調要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在有限的耕地面積上不斷提高單位面積產出,提高效益,以保證農業持續、穩定發展,滿足市場需求,還要促進農民收入不斷增加。這些政策對解決我國的糧食問題都有積極現實意義。
社論指出,當前,中國糧食面對的重大隱憂之一,就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的城市化工業化對耕地的蠶食,農村土地改為商業用地十分普遍。此一情況倘發展下去,糧食生產將難以確保,中央對此也十分憂慮。為了確保糧食安全,政府最近明確提出必須保障十八億畝耕地的底線。但如何讓不同的地方分擔確保十八億畝耕地的責任,對我們這個大國來說,也需要解決一些技術上的困難。
現在越來越多農民棄農從工,抛荒土地,專家估計數達九千萬畝,這也影響了糧食生產。導致這一情況,主要是種田不如務工賺錢。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國家出台更多鼓勵務農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