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7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刊登社評說,正如事前傳聞,馬來西亞第12屆大選提早15個月舉行。阿都拉首相顯然覺得,與其讓各種對政府不利的課題繼續發酵,不如趁早解散國會,重新尋求人民的委託。儘管如此,一般分析都認為,國陣在本屆大選中,將面對嚴峻的考驗。
2月24日提名日,執政的國陣雖然在7個國會選區和和兩個州議會選區未逢敵手,但在氣勢上已經較上屆大選大為遜色。在2004年的大選中,國陣在提名日便不戰而勝獲得14個國會議席和7個州議席。目前人們最關注的是,3月8日投票過後,國陣將會失去多少席位?
社評表示,與上屆大選比較,國陣明顯面對大不相同的客觀環境。首先,是阿都拉首相個人的政治光環已經明顯失色。其次,是種族與宗教矛盾凸顯,物價高漲、治安敗壞、政治貪腐等課題相繼湧現。
2004年,阿都拉首次以首相身份督軍上陣,選民寄以厚望,希望看到他能夠與前首相馬哈迪分道揚鑣,開展新政,而阿都拉也以現代回教、清廉、肅貪為號召,一時之間,天下景從,國陣也因此獲得大捷,奪得全國219席中的202席,巫統獨得109席。國陣得票率從前屆的56.6%上升到63.82%,還從回教黨手中收復了登嘉樓州。阿都拉的個人聲望可謂如日中天。
但是,經過4年的施政,不少選民對阿都拉政府的政績已頗有微辭,認為他並沒有辦法履行其肅貪等政治諾言。在獲得大勝後,一些巫統領袖也口出狂言,聲稱即使沒有國陣,巫統也可以單獨執政,這大大地引起少數民族成員党和選民的不滿。此外,從馬哈迪時期就一直延續下來的親土著經濟政策也沒有絲毫的改變,這終於觸發了去年底印度教徒權益委員會所發動的萬人上街示威。
社評指出,阿都拉個人聲望的下跌,勢必要反映在國陣的得票率和議會席次上。因此,大選結果,不僅將影響阿都拉本人,也將影響整個國陣。如果選舉結果欠佳,那麼,阿都拉在接下來的巫統選舉中就要面對強大的壓力。而就眼前來說,國陣已面對更加強大的反對黨的挑戰。民主行動黨、人民公正黨、回教黨等幾個主要的反對黨事前達致協議,避免三角戰,在絕大部分選區和國陣候選人進行單打獨鬥。國陣的少數種族成員党如馬華公會、印度國大黨和民政黨的候選人,在本屆大選中也因此將面對試圖東山再起的反對黨的強大壓力。
民主行動黨喊出了“否決國陣三分之二,終結巫統政治霸權”的口號。但一般預料,雖然反對黨將能有較多的斬獲,國陣應能取得三分二議席,否則,馬國就可能出現另一次政治大動盪,這是經歷過1969年五一三排華事件血的教訓的馬國選民所最不願意看到的。
一個鐵一般的事實是,馬國的政治基本上仍然是以馬來人為主導的。華族人口和印度族人口分別僅占25和7%左右,反對黨至今也都還勢單力薄,無法對國陣造成巨大的威脅,而相比之下,國陣卻掌控著強大的資源,能在臨近大選時加以利用,大派“大選糖果”,左右選情。如馬國報章所報導的,許多束之高閣的要求、久懸未決的問題,都趕在農曆新年如願以償地得到、迎刃而解了。這包括先後撥給華校的兩筆1000萬令吉撥款、增建19所華小和搬遷3所華小,以及霹靂州900多名以華人居多的農民獲得30年耕地地契。
社評說,至於向來被視為國陣支持者的印族選民,在按捺不住被邊緣化的怨氣,去年11月上街抗議後,也分得“大選糖果”,即大寶森節被列為吉隆玻和布城的公共假期、教育部撥款2000萬令吉修建淡小,以及衛生部承認國大党創辦的亞洲醫藥、科學與科技大學(AIMST)醫學系等。
總的形勢還是對國陣有利的。經濟持續增長,原產品價格上漲,鄉村區馬來人得益,股市興旺,推展五大經濟走廊計畫等,都能為國陣加分。因此,國陣贏得大多數議席應不是問題。對國陣與馬國而言,主要的問題仍在於政治的種族化,以及由此必然衍生的種族矛盾,這就像是一座活火山,隨時都有噴發的可能。此外,一些積重難返的政策,如大量津貼汽油和其他日需品,已為國家帶來沉重的負擔,這也是國陣選後必須設法調整而又必然會觸發民怨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