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1日電/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社論指出,姑不論綠營是否有在無限上綱,執政當局這波處理綠卡議題的表現,確實予人有慢半拍的感覺。一個大家都期昐能在拚經濟上見到實效的“內閣”團隊,竟能讓一個綠卡爭議,被轟擊到左支右絀、疲於奔命,讓人對這個以技術官僚與學者為核心的執政團隊,如何因應未來更險峻的情勢,著實捏一把冷汗。
社論認為,新政府上臺以來,不是沒有識別當前關鍵的施政問題,卻是在議題管理上完全不及格。從汽油漲價問題,擴大內需方案,大學學費漲價,到這次的綠卡事件等,許多明明是做對的事,竟可以被撻伐到裡外不是人;明明是可以非常明快就可解決的小事,竟可以聽任其演變成危機,最後不是被動因應,就是頻頻道歉。以朝中多為“政壇老將”的劉“內閣”而言,表現的竟像是新手上路一般,確是讓人搖頭。
以這次的綠卡爭議為例,先不論綠營是不是有“雙重標準”,這個議題怎麼事前都沒一個人會預見呢?“總統”大選期間多麼鮮活的經驗擺在那裡,那時節謝長廷寧可擱置“幸福經濟”的政見不論,將全部資源投注在質疑馬英九的綠卡議題上,整整主導了兩三個月的輿論焦點。你可以說謝長廷最終並沒在這個議題上獲利,但最起碼它讓馬英九身陷綠卡風暴中,結結實實挨打了兩三個月,這個教訓還不夠藍營深自警惕?藉綠卡這類議題為槓桿掀起忠誠與認同的質疑,不向來就是綠營最擅長的戰場?
要知道,當“外交部長”歐鴻鍊曾經申請綠卡的事例被掀出後,其實已經透露明顯徵兆,綠營將要在這個議題上大做文章了,但劉“內閣”卻是一直虛耗到民進黨火力全開之際,才展開被動的清查,還扯一些“國際觀”、“入閣放棄綠卡,是一種犧牲”的奇談謬論,聽在那些沒綠卡民眾的耳中,會是什麼感覺呢?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心態,也難怪會小瑕疵演成大爭議,“危機處理成危機”了。
社論指出,再看看先前處理油價問題,受到民進黨執政末期一路“凍漲”的影響,劉“內閣”必須選擇概括承受,被迫決定“一次漲足”,是很無奈但卻很正確的政策。但劉“內閣”卻忽略了,無論怎麼正確的政策,只要涉及民眾荷包縮水,就永遠不可能是討好的政策,因而在操作上本來就該審慎為之。民眾當然都知道以國際原油飆漲的勢頭,油價不可能不漲,劉“內閣”一開始釋出訊息是六月二日要漲,民眾早都已經有了預期心理,也有了各自因應的準備,沒想到劉“內閣”又以民間囤積油料可能引發的公共危險顧慮,突然提前到五月二十八日就急漲,彷彿是決策突襲一般,弄得民眾措手不及,罵聲四起,也給了在野見縫插針的機會。
嘗試想想,民間既有漲價的預期心理,出現囤積是想當然的行為,若是擔心釀成公共危險,嚴格取締就得了,何必僅為此一理由就立即採取突襲的方式提前漲價?結果弄得民眾紛紛臨時擠到加油站去排隊,不滿的感覺溢於言表,接下來再多再好的補貼或利多政策,都不會有人感謝了。
社論指出,大學學費漲價也是一樣,沒人會否認以目前通膨之嚴重,大學經營的財務有多吃緊,學雜費的調漲是遲早的事,問題是一定要選這個時機漲嗎?不能再忍一段時間嗎?在這個百物齊漲的當口,大學學費非要湊這個熱鬧不可?這不擺明讓那些反高學費的學運組織“師出有名”嗎?擴大內需方案更是誇張,明明是送個大禮給各縣市的,怎麼會操作成絕大多數的縣市都在反彈呢?給人錢花還惹得自己一身腥,好像做得多大錯事一樣,這當初究竟是怎麼規畫?怎麼溝通的呢?
我們必須要說,時代真的不一樣了!那個“好官我自為之”、“路遙知馬力”的年代早一去不返了!昔日當執政黨確實輕鬆,既不必面對成天只想選舉奪權的在野黨,也不必在乎有一群媒體名嘴沒日沒夜的修理,更不必擔心會陷入網路言論無休止的圍剿,換言之,今天不論是誰執政、誰上臺,都得要面對這些狀況,試想民進黨執政的年代被修理還算少嗎?以這般複雜的決策環境,如果還拿著昔日那種直線思考的邏輯理性處理政策,劉“內閣”後續還有得苦頭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