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兩毒”案可以看出,中日關係的敏感性複雜性其實完全不亞於中美關係。 |
中評社北京4月17日電(評論員 張智新)近來,中美之間近乎戲劇般的系列事件,吸引了眾多中國媒體和民眾的眼球。等到日前中國將處決4名日籍毒販和抓獲輸日毒餃子事件嫌犯兩個消息傳出時,人們才如夢方醒般意識到:一貫敏感脆弱且事態不斷的中日關係,最近似乎因為波瀾不驚而有點沉寂。
這兩個事件本來在時間、地點、性質和影響等多方面均相差極大,但極為有趣的是,兩案都帶有一個“毒”字,而且不約而同地在日前傳出。“兩毒”事件對中日關係究竟有何影響,值得深入分析和思考。
先看“毒餃子”事件。4月2日,經河北省石家莊檢察院批准,“毒餃子”案犯罪嫌疑人呂月庭因涉嫌投放危險物質罪被依法逮捕。消息傳出後,日本各大媒體迅速報道,讓人們立刻回想起2008年那場一度沸沸揚揚的“毒餃子”風波。2年多以前爆發的輸日毒餃子事件,發生於中國農歷新年前後,正值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日前夕,距北京奧運會正式開幕也只有半年,其時被譽為繼承乃父對華友好衣鉢的福田康夫上台執政也只有不到5個月。
自從2008年1月底接連爆出數十人因食用中國輸日餃子後不適或生病的消息後,這一事件迅速成為日本各類媒體的關注焦點,媒體持續一致地高度關注,讓這一事件以不可遏止之勢席捲全日本,演變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中國產品“質量安全風暴”,以至於許多從日本歸國的中國留學生提起此案時至今記憶猶新。客觀地說,當時中國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包括質檢、公安和外交等,對此事的重視、配合和協調可謂誠心誠意、全面及時,但由於短期內未能查個水落石出,加之雙方對此案的政治判斷存在落差,特別是媒體輿論的推波助瀾,導致日本方面近乎眾口一詞地指責中方,風波持續長達半年甚至更久,以至於半年後日本輿論還要求來華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福田康夫對華施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