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民進黨應積極參與兩岸和平發展進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21 18:01:28  


  中評社香港10月21日電/《民進黨應積極參與兩岸和平發展進程》,作者:楊幽燕,全國台灣研究會副秘書長。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豐碩,一方面是經由兩岸歷經艱辛坎坷共同創造,另一方面已為全體人民共同享有。未來台海和平進一步的鞏固、深化與發展,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更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攻堅克難。當前,為構建兩岸和平創造條件,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是民進黨能夠順應歷史潮流與民意呼聲調整兩岸政策,以保證兩岸和平的穩定與持久。兩岸關係的發展是攸關全體人民的福祉,民進黨作為台灣最大的在野黨,有責任、有義務全面參與建設,為構建台海和平做出貢獻。

  一、民進黨正處在兩岸政策調整的十字路口

  2012年敗選後,民進黨雖然沒有公開承認,但問題是出在兩岸政策上卻是黨內的一致認知,中間選民特別是經濟選民的不信任是敗北的主要原因。不能再自外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潮流正在成為黨內的主流認識,在“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口號下,民進黨涉及兩岸議題的各種活動日趨活躍,近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陸熱”。在這股熱潮中,不僅有參與兩岸交流的行動,又有對以往兩岸政策的檢討與反省。主要表現為:一是交往熱。今年入夏後,多位黨內要角,以各種名義組團正式登陸。二是討論熱。今年的民進黨全代會、“華山會議”及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八年執政研討會,均“聚焦”兩岸政策,有關專題討論有規模成系統,為民進黨建黨以來罕見。三是持續熱。涉及兩岸議題的活動頻率高,媒體輿論的相關報道和評論延續熱度。謝長廷的香港研討會與陳菊登陸邀請大陸市長參加“亞太城市高峰會”影響大,也帶動了風潮。
“大陸熱”呈現出一些民進黨前所未有的新跡象:一是主張與大陸交流互動的聲音愈來愈多,參與交流基本“除罪化”。對比2007年洪其昌、蕭美琴及“十一寇”在“立委”初選中“中箭落馬”,2009年許榮淑、範振宗登陸參加兩岸經貿論壇,遭撤銷黨籍的黨紀處罰,甚至去年謝長廷“調酒之旅”後被口誅筆伐。而如今蘇貞昌 “正面看待”陳菊訪陸,一些自稱 “鐵杆台獨”的人士也表示願意去大陸看看。這表明民進黨內部積極參與兩岸交流互動的氛圍正在形成,對“福佬沙文主義”的正統地位和“台獨政治正確”思維定式有所衝擊。二是出現向大陸示好的善意聲音。謝長廷談兩岸要“創造共同記憶,共同面對世界,建立命運共同體”。陳菊表示“高雄會用友善營造更多的友善”,登陸以及在接待大陸五位市長時,稱“中國大陸”或“大陸”等等。這些都具有鬆動“一邊一國”立場的政治效應。三是出現了質疑“台獨路線”的聲音。邱義仁所謂民進黨必須撕掉“逢中必反”的卷標,蔡英文的重要智囊和文膽姚人多則直截了當地提出“台獨、建國已失去主流市場”,蘇貞昌就任黨主席後也表示過“不要再走回頭路搞台獨”。還有人呼籲黨中央不要再死抱“台獨”神主牌,放下包袱,輸入全新的兩岸政策。這些對“台獨路線”的種種質疑,衝破了過往的政治禁忌,顯示民進黨堅守“台獨路線”已非鐵板一塊。

  上述情況表明,民進黨人士正努力向外界傳遞 “正在改變”的訊息,其用意是向島內民眾展現在兩岸議題上有變革的能力,向大陸展現以善意、合作取代敵意與對抗的態度,向美國展現有意願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現狀,力圖打消有關各方對民進黨重新執政的疑慮。儘管這種改變還是表面的、個體的、被迫的和戰術性的,但仍然值得關注。
但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大陸熱尚未真正觸動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核心和本質,“一邊一國”的政策基點和對兩岸議題的行為模式仍然是民進黨的痼疾。

  一是大陸熱方興未艾之時,民進黨仍然繼續著“逢中必反”的慣性作為。以“服貿協議”為例,民進黨依然沿襲當年反ECFA的做法,以“監督”為名,把服貿協議說成是“黑箱作業”,操弄民眾心理不安,渲染將對台灣社會造成嚴重衝擊,強烈抵制“服貿協議”的審查,致使“服務貿易協議”完成簽署卻遲遲不能獲得通過並生效。

  二是仍一致反對九二共識。“華山會議”等討論始終圍繞《台灣前途決議文》的核心思維,堅稱“九二共識不存在”,甚至還曾達成了所謂“未來無須處理九二共識”的共識。

  三是中生代在兩岸議題上不得要領。民進黨全代會上,蔡系、蘇系、謝系與新潮流系的青壯派立委聯手提出所謂的“台海人權決議文”,強調促進台海雙方與國際相關人權議題交流,定期提出台海人權交流報告。同時並“期許中國人民得以民主普選方式產生政府,雙方以人權與民主的價值為基礎,發展信睦關係”等等。中生代本希望以兩岸議題為切入點進行政策和權利突圍,但開出“藥方”完全不對症。其舉動突出了兩岸的價值觀與制度差異,彰顯民、共政治對立,不但無助於改善關係反而強化了雙方互動與交流的政治障礙,增添了負面因素。既難以緩解民進黨的兩岸困局,也不會得到大陸的響應,徒增外界疑慮。

  同時,2012年敗選後,民進黨一直忙於內鬥,嚴重遲滯了兩岸政策調整。重量級人物各有盤算,著眼於個人前途及2016年選舉積極卡位布局,兩岸議題在相當程度上淪為權爭工具,未被真正重視,有關活動表面上熱鬧喧囂,實則政出多門,莫衷一是。

  總的看,民進黨深陷矛盾與糾結:一面試圖調整兩岸政策努力擺脫被邊緣化,一面常被思維定式與行為慣性所左右。重新執政的渴望是民進黨在兩岸議題上尋求改變的內驅動力,而黨內權力鬥爭又成為當下兩岸政策調整的阻力,既面向機會之窗,又背負沉重包袱,何去何從,面臨抉擇。

  二、民進黨應從戰略高度看待和思考兩岸議題,審視台灣及民進黨自身的戰略處境,積極進行政策調整

  (一)大陸仍將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對台灣的影響力亦將持續增強。
  一方面,大陸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及其對台灣經濟的巨大磁吸效應已經成為影響島內政黨競爭的最大外部因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貢獻了近1/4的全球經濟增長量。預計到2020年,中國市場的購買力將達到64萬億元人民幣。今後5年,中國進口商品將達10萬億美元,出境旅遊人數超過4億人次。2013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權威報告顯示,2012年亞洲地區貿易增速名列世界第二,中國的貿易增長達7.8%,遠高於亞洲平均水平;報告預測2013年的世界貿易增長率為3.3%,中國的經濟和貿易增長將繼續高於其它主要經濟體,從而對世界經濟衰退起到緩衝作用。中國大陸在實現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必將為台灣與世界帶來重大發展機遇。世界都在搶搭大陸發展的順風車,民進黨如果繼續自外於“兩岸一家人”,堅持“經由世界走向中國”,只會漸失民心。
另一方面,大陸對台工作也在與時俱進。大陸向來主張與台灣各黨派人士接觸,現在更加務實、靈活、深入、細致。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表示,對台灣任何政黨,只要不主張“台獨”、認同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他們交往、對話、合作。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今年在第5屆海峽論壇上指出,“即使是那些曾經支持過、追隨過、從事過‘台獨’的人,只要他們有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的意願,我們也歡迎他們來大陸走走看看,歡迎他們加入到兩岸交流合作的行列中來”。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深圳會見謝長廷時說,只要認同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大陸都願同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增進相互了解。上述表態顯示大陸對與民進黨人士及其支持者交流更加寬容和積極,必將產生廣泛的影響並引發連鎖反應,良性互動可望持續。民進黨恐怕很難抗拒回避。

  (二)民進黨應丟掉僥幸心理,糾正三個誤判

  一是對民意的誤判,臆測民意自然會流轉到民進黨。認為受馬英九執政拖累,國民黨將繼續下滑,民心、民意轉向,民進黨2014年七合一選舉中可以穩步成長。同時,把2016年大選兩黨的競爭臆斷為內政決戰,兩岸政策不再成為上台的“最後一里路”,民進黨可以在“總統”選舉中勝出,毋須調整政策。實際上馬英九民調下降時民進黨的並未上升。旺旺中時民調中心2013年8月30日的調查,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的聲望接近歷史低點;滿意民進黨監督表現的較前一月減少了6%,不滿度則由51%上升至56%,增加了5%。王金平關說案爆發後,台灣指標研究調查公司9月12日公布的政黨好感度調查顯示,民進黨政黨好感正向評價零成長,負向評價上升了4.2%為38.1%(國民黨負向評價為五成,變化不大); 17日TVBS的調查顯示黨主席蘇貞昌的聲望為38%下滑了4%。看來民進黨並未在這波風潮中獲利,未來民眾對未必會在“兩個爛蘋果”做選擇。

  二是對大陸的誤判。認為大陸開啟與民進黨人士交流大門,是在為民進黨重新執政做準備。民進黨常把大陸與民進黨人士的接觸通稱為民共交流的渠道與成果,以顯示具備了處理兩岸議題的能力,據此斷定足以爭取到中間選民的信任,並認為已經達到了“大陸能夠忍受”的程度。實際上陳菊在大陸期間,國務院台辦發言人楊毅就重申,“民進黨不改變‘台獨’立場,我們就不會與其進行‘黨際’交流”,表明與個別人士的交流並不等於大陸接受了民進黨。

  三是誤判美國的態度,幻想得到加持。認為大陸的崛起已對美國構成威脅,美國推行重返亞太戰略將重視台灣,對民進黨亦有利,對2016年台灣選舉,美將採取明顯有別於2008年和2012年的態度,不會偏向國民黨,而是兩邊下注,為了防止兩岸關係走得過近過快影響美利益,甚至會通過扶持民進黨對大陸加以牽制。實際上民進黨主席蘇貞昌6月訪美時,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顧問葛來儀以“四個繼續”已表達美方立場,她說,從美國的觀點看,如果民進黨重新執政,繼續保持兩岸溝通管道的暢通,兩岸繼續進行務實對話與合作,繼續兩岸解決問題的方案,以及在馬英九治下取得的進展,這是符合美國利益的,美方願意看到那些合作管道與方式得以持續。這其實是對民進黨兩岸政策提出的明確要求。最近王毅以“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表達中國與美國建構新型大國關係的意願,並以“台灣問題是在可控的狀態內”,希望美方“確實理解和尊重中國反對分裂,致力和平統一的努力,台灣問題就會變成中美關係的正資產”。民進黨應認真體會其中意涵,準確判斷中、美、台大三角與國、民、共小三角的互動關係。

  (三)民進黨積極參與兩岸和平發展應有的作為

  民進黨如果能以當下的大陸熱為契機和起點,直面“台獨是一條走不通的路”的政治現實,遵從社會主流意見,認清“堅持台獨則難以重新執政”,拿出除舊布新的勇氣,大幅度調整兩岸政策,就有可能將兩岸關係的負債逐漸變成正能量。這既有益於民進黨自身發展,也是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不妨沿著“降低敵意、減少破壞、調整政策、轉變立場”的方向思考:

  創新思維:順應時代潮流和民意,調整台獨立場,摒棄分裂、對抗、狹隘及悲情,跳脫“台獨”意識形態,站在新的起點上,為兩岸人民的共同福祉謀劃兩岸戰略。
更新論述:承認九二共識或提出更具積極意義的新決議文,可經由黨全代會通過提升位階,按“新的法律優先於舊法律”慣例,讓台獨黨綱成為歷史。

  開創新局:在此基礎與大陸著手建立“互信”,實現黨際交流正常化。

  在具體行動上,謝長廷、陳菊造訪大陸留下很多啟示,民進黨可予借鑒。
  1.在與大陸交往中改稱“中國”為“中國大陸”或“大陸”,黨內可推而廣之,逐漸成為通稱。
  2.“在兩岸和平發展上,未來不能互相缺席”。應轉變反中意識,擺脫“為反對而反對”舊習,在兩岸交流中善盡責任,多做建設者,以實際行動改變“兩岸無能”的形象與印象。如針對業界關切,就《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及後續即將展開的《貨品貿易協議》、《爭端解決協議》的相關內容提出建設性意見,進行討論。
  3.可與大陸分享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及社會治理等執政實踐經驗(如防災減災、環保、城鎮化建設、社區管理與服務等),建構兩岸共同經驗,“創造共同記憶,共同面對世界,建立命運共同體”。
  4.對兩岸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相互包容,尊重民主形式的多樣化。
   
  9月20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刊載了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的文章,他寫道:“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國際政治不再是一個零和博弈,而是一個多元舞台,合作及競爭常常同時出現在那裡。民族仇恨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國際尚且如此,兩岸更應積極倡導“一家人”與命運共同體意識,全面構建共同的政治基礎,堅持互信、包容、合作、雙贏,讓聯繫更加密切,信任日益深入,努力實現兩岸的和平、穩定、繁榮與發展,並讓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兩岸人民。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