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茨坦,三國領袖共舉行了13次會議,期間曾因英國大選而休會兩天。由於丘吉爾領導的保守黨敗選,1945年7月28日後代表英國出席會議的是新首相艾德禮和他的助手。此外,斯大林生病又導致休會一次。
1945年7月26日,中國、美國、英國發表《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這是一份對日最後通牒式公告,由美國起草。杜魯門在回憶錄中說,7月24日,他與丘吉爾協商《波茨坦公告》草案,雙方同意邀請中國參加簽署,並將草案內容通過美國駐華大使轉交中方徵求同意。兩天後,美方收到中方同意的答覆。
《波茨坦公告》共有13條,主要內容包括:同盟國將給予日本以最後打擊,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公告重申《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投降後,其主權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同盟國指定的島嶼;軍隊完全解除武裝;戰犯交付審判等。
《波茨坦公告》與1943年12月1日公布的《開羅宣言》等國際法文件一起,確立了處理戰後日本問題的基本方針和原則,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正義事業的重要成果和構建戰後亞太國際秩序的法律基石。
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聲明加入《波茨坦公告》,並對日宣戰。由此,世界反法西斯戰線展開了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最後一擊。
《波茨坦公告》發表後日本方面的反應在采西林霍夫宮陳設的展覽中也能找到:《波茨坦公告》有關“完全毀滅”的警告也未能促使日本就範……日本政府對公告採取了無視態度……8月上旬,美軍先後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了兩顆原子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