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法國而言,沒有在北約的框架下進行反恐戰爭,而是轉向歐盟,可能出於多方面的考慮,但其中一點是肯定的,在歐盟框架之下,法國可以成為歐洲集體安全體系的領導者,增加行動的自主性。在北約框架之下,法國將不可避免地成為美國的“配角”。此外,美國對於反恐的態度與法國是存在“溫差”的。巴黎恐怖襲擊之後,奧朗德不僅說這是“戰爭行徑”,而且也確認“伊斯蘭國”才是最大的敵人,至於巴沙爾政權的去留已經不再是首要目標。
美國雖然也在中東反恐,但是奧巴馬一直恪守不出動地面部隊的承諾,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組織的空襲和打擊不僅沒有“鏟除”恐怖主義,反而恐怖主義已經成為全球公害。在奧巴馬政府任內,美國很難擺脫“孤立主義”的情緒,至少不會大規模地參與中東反恐。從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可以看到,奧巴馬政府不願衝在第一線,所以,法國沒有求助北約和美國也是明智之舉。法國和俄羅斯作為“伊斯蘭國”的直接受害國,將是中東反恐的中流砥柱,內政外交政策會進行較大調整,法俄的接近也可能會加快解除歐美對俄羅斯實施的嚴厲制裁。
“伊斯蘭國”在巴黎和西奈半島製造的慘劇也意味著恐怖主義已經全球化、網絡化,“伊斯蘭國”只是恐怖主義網絡的核心和焦點。真正的反恐網絡的構建還需要將各國的反恐鬥爭結合起來,開辟反恐戰爭的“第二戰場”,從中亞東部一直到地中海沿岸形成了恐怖主義的弧形地帶,只有形成反恐的多層級戰場才能遏制恐怖主義的蔓延。
多層級的反恐統一戰線,不僅包括美俄法在中東的軍事行動,也包括各個國家在其境內進行的反恐鬥爭,更應該形成軍事、金融、輿論、邊境管控等多層面的反恐統一陣線。唯有如此,在聯合國的指導下才能形成綿密有效的反恐網絡。
孫興傑(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博士)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