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服務性或消費相關行業和公用事業顯示出一定的抗衝擊能力。
政府救助有選擇
面對國企債務違約事件,政府的救助行為面臨著艱難的決定。如果參與救助,國有資產得以保值,也可避免觸發系統性風險。穆迪高級副總裁胡凱認為,如果政府對違約放任不管,可以推動市場化改革,使國企成為更獨立的市場參與者,還能避免道德風險,但是國企會面臨聲譽風險、國有資產損失的後果。
按照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最新出台的《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國企可以分為商業類國企和公益類國企,相應的持股和控股策略是有區別的。公益類國企可保持國有獨資形式,也鼓勵非國有資本參股(但沒有控股地位),但是商業類國企的持股策略更靈活:國有資本可以絕對控股、相對控股,也可以參股。
胡凱認為競爭行業的國企得到政府支持處於下降趨勢,從事非戰略性競爭性業務的國企低層級子公司獲得支持將下降,以保定天威違約案來看,政府更可能依靠市場規則來應對企業受困問題。
“從近期違約事件來看,同類可替代企業較多的競爭行業裡,得到政府或國企母公司救助可能性較低;有些和母公司主營業務重合度較低的低層級子公司或者已經成為負擔,下一步可能會設立資產管理公司,將這些資產放到平台上處理。”胡凱談到。
除了國企的戰略地位會影響政府的救助決策,救助主體的差異也會導致不同的救助結果。
穆迪大中華區信用研究分析主管鐘汶權對財新記者表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救助選擇也會有差異,中央政府會考慮這家國企的戰略地位,如果違約不會發生系統性風險,會希望通過市場來解決債務重組。“如果地方的國有企業對地方經濟影響非常大,地方政府的支持意願會更高。”他指出,雖然地方政府能夠動用的救助資源不一定像中央政府那麼明確,但是地方政府會通過促成併購或銀行信貸等方式來支持地方國企。
(來源:財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