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向抗戰烈士默哀。 |
中評社香港9月6日電/《日本新華僑報》9月5日載文《中國抗戰紀念規格打破慣例意義深遠》,摘要如下: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5年周年紀念日,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等特意前往北京盧溝橋畔的宛平城,同首都各界群眾代表一起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並向抗日戰爭烈士敬獻花籃,舉行隆重紀念活動。這一紀念抒發了對抗戰英烈的深切緬懷和無比敬仰之情,顯示了中國政府以史為鑒、牢記抗戰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以民為本、和諧為重的人本觀念,也表明中國抗戰紀念最高規格活動從以往每隔十年舉行一次的不成文的慣例改為每隔五年,無疑是個重大進步和突破。
相信許多中國人更熟悉八•一五,而不是九•三,原因之一是在每年的9月3日中國缺乏紀念活動,宣傳不夠。8月15日日本韓國都要舉行隆重紀念活動,國家領導人講話,頂級官員全部出席。與此相比,雖然許多中國人知道這一天是什麼日子,但是紀念活動不如日本韓國隆重,也與俄羅斯、以色列、美國等其他二戰參加國存在差距。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表通告,規定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值得注意的是,通告規定每年9月3日“全國人民”應舉行紀念活動。但是事實上從來沒有一次“全國人民”規模的紀念,絕大多數中國人更是不知道中國政府最重視的這一天是什麼日子。
以往,和其他國家每年隆重紀念相比,中國每隔十年在9月3日舉行一次國家級隆重紀念活動,即1955年、1965年、1975年、1985年、1995年、2005年,但是最高領導人和領導集體出席紀念活動只有兩次,即1995年和2005年9月3日,江澤民和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發表講話。新中國第一代領導核心毛澤東與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均沒有在紀念日出席過紀念活動。而地方紀念更是遲遲延後,直到抗戰勝利40周年的1985年8月15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才在南京市落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