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三公”經費公開究竟卡在哪裡?現在看來,首先是對公開的時間缺乏問責等硬性約束機制,也就是說“三公”經費公開雖然定在6月份,但如果有些部門不及時公開,上級部門也難以處理。
另外就是,“三公”經費的公開缺乏具體執行的標準。
這樣一來,一方面導致現在有些部門公開的信息過於籠統,不利於民眾監督。無論是財政部公布的2010年中央部門總的“三公”經費支出,還是其他幾個部門公布的數據,都只是簡單地列了公費出國、公車、公務接待三項費用的數字,既缺乏具體內容,也沒有詳細的解釋說明。如國家文物局去年的公務接待費是48.32萬元,在國務院要求壓縮“三公”支出的背景下,為何今年的公務接待費預算不減反增,成了151.85萬元?
另一方面,也讓更多的部門心存僥幸,要等等看其他部門怎麼公開。這就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往往是中國工程院這樣的“清水衙門”率先公開“三公”支出,而那些“富裕”的部門則要觀察風向,避免一上來就成為眾矢之的。
應對各部門的拖延戰術,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制定明確的細節公開的標準。就在7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要大力推進預算決算公開,擴大公開範圍,細化公開內容,特別是對“三公”經費支出等社會公眾高度關注的內容要公開得更詳細。這也表明,“三公”經費公開不存在什麼方向性問題,關鍵還是中央各部門執行的時候,要按照怎樣的標準,公布到哪一層面的細節。
很多民眾或許可以接受,“三公”經費內容公開的細化有一個過程,但是,不能接受各部門以種種理由為借口,不公開。
“三公”經費公開如何,部門在做,民眾在看。希望已經公開的部門繼續修改和完善,也希望那些還沒有公開的部門,盡快行動起來。(時間:7月10日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