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想看到“三公消費”,並不是想看一個枯燥的數據,而是要據此監督相關部門“花得合不合理”。如果沒有詳細“說明”,單純的數據就有可能被輿論持續“圍觀”。
國家文物局此前公布的2011年公務接待費預算比2010年增加兩倍多,就遭到了輿論的強烈質疑。現在國家文物局解釋:2010年公務接待費預算本來是152.87萬元,決算為48.32萬元。數據差異較大的原因是,有7個與我國簽署文化交流協議的國家,未能如期派出政府代表團訪華,造成支出相應減少。
國家文物局能夠及時回應質疑,“彌補”信息公開的不足,這種對民意的積極態度值得肯定。這樣的理由公眾是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可以倒推的是,如此重要的信息,如果當初和“三公經費”一起公布,公眾就不會產生那麼多的質疑和猜測。
財政部已陸續公布了2011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預算和2010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決算數據,公眾對中央部門“三公經費”的整體情況已有大概了解,現在迫切需要知道的是各部門具體是如何使用的。各部門如果還只是簡單公布一個總數,而不對各自的數據詳加“說明”,無疑有敷衍民意的嫌疑。
“三公經費”公開,這是第一年,對於如何公開、公開到什麼程度,確實還沒有明確的標準。7月6日,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上再次強調,“對‘三公經費’支出等社會公眾高度關注的內容要公開得更詳細”。那麼,制定“更詳細”的公開標準,也應盡快提上議事日程,保證在下一輪公開“三公經費”時,做到有章可循。(時間:7月11日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