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舟曲這樣的高原山區,靠山吃山的發展模式有其存在的必然,但這並不意味著要走“資源型城市”的路子,吃不可再生的林木資源,吃破壞生態的水利資源,這樣的發展是飲鴆止渴。
一邊是中央災後重建的50億撥款,一邊是小水電為當地帶來的2000萬財政收入,這樣的對比,正在更大的視野中顯示了這種發展的巨大代價。支撐起這個不等式存在的,是錢放在哪個袋子裡。可以實實在在拿到手的2000萬,或是在地震環保部門堅決反對下,無證小水電站瘋狂上馬的根本原因。
泥石流傷痕還未撫平,生態環境仍在恢復。在這樣的情況下,小水電的瘋狂上馬觸目驚心,背後承載的發展誤區更讓人憂慮。如果說安全生產事故讓人看到“帶血的GDP”,那麼,破壞生態環境帶來的可謂“放血的GDP”。這種發展雖然能帶來短期收益,但長久來看,卻不僅會讓一個地方的經濟失血,更可能帶來各種生態災難,使百姓失去生存的憑借,陷入發展的貧血。(時間:8月5日 來源:京華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