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打工之友近期完成的《2010年北京打工子弟學校現狀分析報告》,北京約有300多所打工子弟學校,除了63所擁有辦學許可證外,其餘都屬於非法辦學。確切地說,這些學校處於一個模糊地帶,一個某種程度上被默許但又無保障的灰色地帶。
打工之友負責人張志強認為,這類學校雖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在過去及現在一段時間內解決了低收入流動人口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發揮了對現行教育體制“補充”及“自救”的功能。
另據記者調查,目前北京市公立學校空缺學位的供求出現一個落差。現存的義務教育空餘學位主要集中於受計劃生育影響較大,因而生源出現不足的市中心區域和受距離制約的偏遠郊區,而有就學需要的流動兒童則集中在城鄉接合部。因此,現階段辦學靈活、入學門檻低、必要時可隨學生集中搬遷的打工子弟學校仍然有存在的必要,也常常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
張志強表示,在當前公立學校沒有能力接納所有打工子弟的情況下,更為可行的做法是通過政府扶持幫助這些學校逐步規範化,為打工子弟提供更好的教育。
上述打工學校負責人認為,北京市解決打工子弟教育問題的可行方向應該是以公立學校為主、民辦學校為輔。
該負責人分析說,由於打工人群的流動性,導致這些孩子也具有相當的流動性。在這種情況下,為打工子弟建立固定的公立學校並不可行,有可能因為流動性導致校舍的空置和資源的浪費。
“如果說2011年達到所有的打工子弟都在公立學校上學的目標,那麼2012年會怎樣?2013年呢?新的流動人群又會進來,還會有一批流動孩子面臨上學的問題。”上述負責人說。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無論是打工子弟學校負責人還是學者,普遍對解決打工子弟就學問題的上海模式表示認可。
上海模式的政策路徑是通過政府補貼和監管,將原先的民營打工子弟學校轉變為非營利性學校。清華大學理論經濟學研究所博士後郭宇寬撰文表示,上海模式雖然是一種權宜性的過渡政策,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這種操作也是有助益的。
據記者了解,目前在北京,僅有朝陽區從2009年開始,給予其下屬7所委托辦學的學校每個學生每學年900元的補貼。但據一位知情人士介紹,朝陽區此舉頗為低調,只算是做了一個小的嘗試。至於能否在全區甚至北京市來推廣,還是未知。
上述知情人士還透露,今年北京市教委曾組團到上海市取經,了解其在解決打工子弟教育上的做法,不知道其在下一步制定打工子弟學校相關政策時,會不會借鑒上海的做法。
另一個關於打工子弟學校的共識是――儘管在過去十多年中,客觀上形成了流動孩子教育問題由打工子弟學校主要承擔的現狀,打工子弟的教育必須由政府來負責。這個問題必須由政府來全權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