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協會的營銷人員在拉攏企業家入會時,也是以這些人脈資源為誘餌的,甚至承諾企業家參加協會舉辦的活動就能見到政要,有機會獲得招商引資、推薦項目,交納入會費之後回報頗豐。如此一來,一些不明真相的企業家慕名加入協會,期望能跟政界人士或公眾人物攀上關係,以便從中撈到點好處:運氣好了,能借機拉項目;即使拉不到項目,私下跟“大人物”們合個影,回去掛在墻上最起碼也能“避邪”;即便不能“避邪”,日後在酒桌上也能多一點值得炫耀的談資,高額的會費確實沒白交!而華商協會從中也獲得了不菲的收益:該協會有會員5萬人,其理事單位的最低入會費為4.49萬元/年,終身會員高達18.99萬元/年。如此一來,華商協會與企業家會員之間,可以說是各取所需、相得益彰。
有人得必有人失,華商協會利用廣泛的人脈關係,將政府及其部門的權力轉化成了它的隱性資源,損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類似“尋租交易”現象,在經濟學領域早有研究,並非中國首創,但是由於政府部門掌握著龐大的資源,市場經濟體制、機制、制度還不健全,所以我們權力觸角必須懂得自律收斂,潔身自好。
華商協會所參與的項目資金動輒上百億元,而且還牽扯諸多政界人士和公眾人物,但這些項目究竟是慈善先鋒還是驚天騙局,公眾至今仍然看不清、猜不透,甚至越來越糊塗。要打消公眾疑慮,必須讓華商協會盡快公開“中非希望工程”的進展情況 、捐贈資金收支及雙方在工程上的花費明細,以及各種名目獎項的評選方式等。我們需要有足夠強大的監管體系,讓當事人在回應公眾質疑時坦誠相待,而不是流於形式、百般抵賴。(時間:8月20日 來源:半島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