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天宮一號成功升空,探索星河再邁一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30 15:37:26  


 
  中國的文化傳統易生長出高超之技術,卻難蘊藏真正之科學。這一致命的短板在近代百餘年可謂刺痛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不過,同樣是幾代中國人精誠所至,以海歸的身份返回中國,投身於他們所痴迷的航天事業。這其中,既有錢學森這樣家喻戶曉的科學大師,也有無數埋沒於荒漠之中的無名青年。可以說,中國人對於燦爛星河的渴望並不弱於他人,中國人對於科學精神理解與承襲也一直在前行。

  當然,面對載人航天工程這樣龐大的計劃,一個人乃至一個小團體都只能望洋興嘆。與核武器的研發、大型水利設施的建設一樣,暢游天宮的計劃必須借助一個龐大而縝密的組織。從美國到蘇聯,再到聯合諸國而成的歐洲航天局,以國家力量作為後盾成為了現代航天事業能夠起步和發展的基本特征。正如二次世界大戰由於核武器的研發在資源整合、人事協調方面有著前所未有的要求,以至最終誕生了如今鼎鼎大名的“行政管理專業”。載人航天計劃的順利完成也需要一套強大的資源動員模式。現代國家大廈的建立,恰恰滿足了這一需要。

  也正是在這層意義上,中國的載人航天計劃自啟動伊始,就深深地烙上了“國家”的印記。從具體層面的人員調配、資源整合到航天計劃本身的意義建構,國家都占據了主導角色。一如歷史社會學家安德森所言:“民族國家就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從東方紅1號到神舟系列飛船,再到昨晚成功升空的天宮一號,航天事業的成功與一個國家認同感的增強往往緊密相連。航天夢的一步步實現,既借助現代科學的力量,同時又往往需要以國家為後盾。但無論怎樣,人類本身對於“天宮”的強烈求知欲都是最淳樸、最寶貴的。正是憑借著探索未知領域的那股衝動,人類朝著未知宇宙星河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又一步。(時間:9月30日 來源:南方都市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