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和民主尚未在埃及分出勝負”,德國阿登納基金會的文章說,由於許多人懷疑國家實際上沒有在民主的方向上發展,埃及選舉充滿不確定性。德國《明鏡》周刊28日題為“自由不能吃”的文章說,由於革命的許多承諾沒有兌現,不少埃及人反而失去了收入和工作,一些人開始覺得“還是穆巴拉克時代好”,“埃及革命失敗了”。
開羅發生的一切其實“很法國”,這是《美國利益》雜誌26日文章的觀點。這篇題為“開羅,東方巴黎?”的文章說,開羅之於埃及的地位與巴黎之於法國很像,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幾乎是法國現代化的全部,“美國人可以這麼理解,它就像是一座把紐約、洛杉磯、波士頓、芝加哥和華盛頓特區加在一起的城市”。文章說,當年法國大革命時,革命者認為自己是民眾的先進代表,以為自己在代表人民說話,但實際上人民中的大部分並不懂他們說的話,對開羅解放廣場上的革命者來說,情況也是一樣。當年,在巴黎鬧革命的知識分子沒得到多少來自農村的支持,如今,埃及沉默的大多數掌握在穆斯林兄弟會手中。
“阿拉伯之春”變質了嗎?起碼黎巴嫩前財長喬治斯認為存在這樣的風險。他在布魯塞爾《歐洲世界》秋季號刊登的文章說,由於革命國家經濟形勢仍然不斷惡化,尤其是原本對變革最為傾心的社會中下階層正在感覺受革命之害,他們有可能因此轉而反對革命。“阿拉伯之春”蔓延的那種熱情和樂觀在消退,低沉和焦慮的氣氛籠罩著這場革命的命運。阿拉伯世界似乎要進入一個漫長的動蕩期,革命不可能在短期內達到目的。文章還說,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用了一個多世紀才鞏固其民主政體,“歐洲對中東和平穩定的最好貢獻,是不要插手阿拉伯國家內部事務”。(時間:11月29日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