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有不少學術交流活動,建設相應的學術交流中心,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學術交流中心建設得過於奢華,甚至是打著學術交流旗號,卻建起經營性的酒店,對外營業,就真是在丟中國大學的臉了。
根據昆明理工大學校方的說辭,難道只有建成五星級,才會讓客人感覺不寒酸?知名專家、學者來做交流,是來看建築物,享受學術交流中心的一流設備的,還是來赴思想的盛宴的?看到一間豪華的交流中心,突兀地矗立在大學校園中,燈紅酒綠,這還是大學嗎?
近年來,超大規模校園、豪華校門的新聞,不時從大學傳出,大學對此的解釋是,為服務師生同時展示大學新形象,而實質是亂花錢。一些大學近年來其實一直在叫窮,談到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時,都說缺錢,可是在徵地蓋樓、迎來送往中,卻一直不缺錢,大手大腳。
另外,從媒體的報道看,這家學術交流中心,五星級酒店或不是“配套”,而是主體——哪有配套已經營業,主體還在建的?這就更有必要檢討建學術交流中心的意圖了。大學此舉不是在提供學術交流的平台,而是涉嫌介入了酒店餐飲業。如此的大學,能把辦學精力集中到教學和科研中嗎?早在10年前,我國高校就曾根據大學的屬性,進行後勤社會化改革,剝離大學的非辦學功能,而現在,有些大學卻是在主動擴大經營規模。
據報道,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及文匯酒店的建設是經過合法審批手續的。這似乎給了學校底氣。但需要注意的是,包括此前飽受輿論詬病的豪華校門等,也是經過審批的。大學的一些形象工程,恰出在這種審批機制,只要學校報上級部門批准,就可開工。要讓學校把錢用到辦學的刀刃上,避免形象工程,必須建立起民主管理和決策機制,在類似重大事件決策中,必須事先徵求師生意見,方案需得到教職工大會和學生代表大會的同意方可通過,而不能由學校行政或個別領導拍板。現在缺的,就是這種決策機制。(時間:2月4日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