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留下來的事業單位走公益化道路,還必須將已經或部分市場化的事業單位“扭”回來。部分領域事業單位是市場化和政府保障的“畸形產物”,“以藥養醫”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如果讓“入水”很深的事業單位重歸公益,不會一蹴而就。讓“半市場化”的事業單位實現公益化,思維上可以通過教育引導,但服務理念上卻不是一個“教育”可以解決的。如何確保教育、醫療、科研等單位在公益化改革之後利益不受損,還要讓這部分人群遠離“向錢看思維”,就需要一系列極為複雜的配套制度。這不僅是政府加大投入的問題,也將直接涉及附屬於改革的“績效工資評定”、“政府採購服務”、“醫療服務市場化”、“養老金改革”等一系列重大課題。而上述與公益性改革密切相關的附屬性“改革”,目前同樣處於探索階段也遠未成熟,這將會阻滯事業單位改革推進。
如果將事業單位改革做一個形象比喻,可以稱為“切掉兩頭,留下中間(堅)”,而公益性的那部分事業單位的公益化轉變,將成為今後事業單位改革推進的“硬骨頭”。改革者不缺乏智慧,但對改革的巨大阻力必須有充分預期。將百萬計的事業單位走完全的公益化之路,符合公眾預期,但絕非短期內可以實現,有基於此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將第一階段定為5年,第一個5年中的重點任務僅是“分類”。在下一個5年才有可能真正觸及“公益化改革”的核心,可見事業單位改革的艱巨性。(時間:4月18日 來源: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