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拆校門”被曝光,其“第一推動”來自香港,如果不是香港方面要向綿陽追索200萬元港幣的援建款,如果追索援建款沒有成為新聞,估計“拆校門”還是緊閉著,“門”裡利益交換過程,討價還價過程,都很難為公眾所知。香港方面要追索200萬元援建款,不是他們“小氣”,是因為他們必須向香港民眾負責,要向民眾交代捐款的去向,交代使用情況,不是政府想怎樣就怎樣。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拆校門”已經很難關上了,“門”裡還有沒有當事人所不願意公眾所看到的東西?這將取決於多方博弈:一是綿陽市與公眾輿論的博弈,看綿陽方面是否能夠壓制住公眾的知情權;二是綿陽市與萬達集團之間的博弈,如果雙方能夠求同存異,找到利益訴求的最大公約數,破鏡重圓,重新結成利益同盟,一致“對外”,關上“拆校門”的勝算還是有的;如果雙方已經撕破臉皮,萬達方面中止在綿陽的投資,恐怕是綿陽市難以承受的。對投資的渴求,又會讓綿陽方面作出哪些讓步與妥協?法律在其中處於什麼位置?恐怕仍然是要打一個問號的。(時間:5月28日 來源:錢江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