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特大罕見性的大雨中,除了基本排水能力的保障,更考驗管理部門的應急智慧。此次暴雨中,市氣象台連續發布的五次預警,並沒有發揮較大的實質效力,有市民甚至沒有收到預警短信。按道理,網絡通信的發展,特別是一些政務微博的開通為預警信息的發布提供了很大便利。相反,民間借助網絡渠道表現出的互助效應就是明證。而相對於普通市民、私人公司開門庇護被堵在路上的市民,政府機構、公共建築並未開放,著實顯得不夠柔性……這些對比出的小細節,都可能放大市民的不滿情緒。
囿于城市化的進度和各種歷史因素的存在,不內澇的目標短時期內恐怕難以達到,要想全部規避自然風險也不切合實際,但怎樣從細節著手,一步步去彌補歷史的欠賬,並在後續的公共服務上達成與民間力量的高度契合,卻應該是政府在應對此類風險上必須為之努力的目標。一方面,善于總結經驗和教訓,從局部改善破解重複的“悲劇”;另一方面,對於系統性的風險,在應急能力的建設上,搭建聯動反應機制,將責任細化到崗、到人。這一切都有賴于城市管理者的管理觸角移向細節,提升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水平。(時間:7月23日 來源:長江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