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14歲少年被麻省理工錄取?誰需要這樣的教育神話
http://www.CRNTT.com   2017-12-11 23:43:32


  6歲學會編程,14歲被麻省理工預錄取,山東萊陽李向楠同學的事跡在短短兩天時間內持續霸占了各大媒體的頭條。

  就事件當前進展來看,證據說辭遭遇打假,華南理工出面澄清,麻省理工回函解釋,萊陽教體局先是發聲力證,又含糊稱“宣傳需要”。輿論的浪潮正在逐漸倒逼真相的曝光。

  而就事件發展過程來看,媒體間的報道多有抵牾。只不過這一次,背鍋的不應只是的媒體,更應該問責的恐怕是萊陽教體局的“宣傳需要”和更多為了配合“宣傳需要”而涉嫌偽造“神童”的相關人員,這其中有山東萊陽第二實驗中學的宣傳員、教員,恐怕還有該校負責人和小李同學的家長。

  從家長的角度,家有神童,面上有光,而“神童”的影響遠不止於當下的瘋狂報道,更在於未來的教育資源。所以望子成龍的家長何樂而不為?上一級到學校,孔孟之鄉出神童,於情於理皆“有據可循”,如此政績豈可埋沒?當然要上報,當然要大報特報!再上一級到萊陽教育部門,神童豈有不宣傳之理?於是顧不得核實真偽,馬上倒逼下級“挖掘”更多值得見報上網的細節,最好是數字。於是上下一心,讓小李同學從“萊陽第二實驗中學天才”搖身一變成為“中國神童”。這其中隱藏的流程,互相勾連的利益,不可不追究,不可不嚴查。

  但我更關注的是“宣傳需要”。家長望子成龍,學校教育部門竭力宣傳包裝,各路媒體對“神童事跡”隨手轉發傳播,這一爆款制作流程本身值得反思。除了各環節上職業操守的缺失,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即社會對於“神童”依然有著強烈的潛在關注。試問:一個“14歲被麻省理工學院預科錄取的”兒童是否需要如此宣傳?

  我們做一個不負責任的假設。假如“神童”確有其人,那麼下一步便是當地教育部門主動牽綫,安排專訪“神童之父”、“神童之母”、“神童之家”、“神童之師”、“神童母校”;再下一步可能是登上綜藝節目,與世界“神童”一較高下;再下一步,“神童”可能就在麻省理工校園內網絡直播了。總之,這個爆款題材的影響會持續,產生的經濟利益非常可觀。

  毫無疑問,天才少年,尤其是和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天才少年,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話題。所以對於學校、教育部門、媒體、大衆而言,關注身邊天才,如同聚焦天下奇人,無可厚非。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