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多地曝出老年人被騙的消息。在保健品推銷、高價售賣紀念幣收藏品、“會銷”、高息理財等各種騙術的“圍獵”下,一些老人少則損失數千元,多則被騙光一生積蓄,負債累累,更有6旬老人被騙百萬元含恨離世。調查發現,獨居空巢老人成騙子“優質客戶”,“老人最怕的是寂寞和無用感”,推銷員通常用“溫情攻勢”打動老人進而行騙。
騙術“圍獵”下的老人,正成為一起起悲劇的主角。那些個案中所揭示的荒唐故事與沉重結局,無一不顯得觸目驚心。除了衆所周知的保健品騙局,收藏品投資、高額借款、高息理財等等也已變成老年人被騙的重災區。現實中,針對老人的陷阱可謂層出不窮,其中一些利用了老人的情感空虛,另一些則抓住了老人的逐利之欲。各式套路、千般模樣,似乎總有一款騙局,讓老年人防不勝防。之於此,全社會卻一直未能找到系統化的解決對策。
越來越多信息表明,針對老年人的騙局,正呈現變形、擴張和蔓延的態勢。并且,隨著此類行騙行為的遍地開花,相關騙術也變得越發“縝密”。從某種意義上說,針對老年人的騙術,已成了一種專門性的“學問”:行騙者從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并將之標准化、普及化。於是我們看到,在一些保健品、收藏品公司的內部,“如何獲得老人信任”“老人的心理”成了上崗培訓課程;受訓之後,就算是新入行者也很快能成為老人的貼心人,迅速上手業務……
當一套與老年人打交道、做推銷的“學問”不斷被提煉、被傳播、被移植,那麼類似的騙局在不同行業被頻頻複制也就不足為奇了。事實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近些年來會形成層出不窮新騙術共同圍獵老人的局面。一個讓人無奈的現實是,伴隨著行騙者的不斷做大和專業化,我們的應對卻始終未能形成合力。跨部門的協調治理,以及日常化、下沉化的防騙教育等等,一直遠遠滯後於騙術的升級迭代。
反思老年人易騙,人們往往習慣於將原因歸結於老人的空虛寂寞,歸結於他們急於“證明自己”的那股衝動倔強。這種種歸因邏輯當然不無道理,可在此之前,我們似乎更應該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做得足够多、足够好,是不是已經盡了足够的努力來創造有利於防騙反騙的社會環境?也許,真的不是老人錢多人傻,而是騙子們太過狡猾。正如案例中所披露的,行騙者已然形成了高度組織化的行動團體,并且“精研業務”、彼此呼應。這樣的境地之下,老人們究竟還能如何設防?
游離的空巢、寡居老人,永遠不會是有備而來行騙者的對手。鑒於此,我們更應明確一點:過度責難老年人天真易騙毫無意義,真正重要的是拿出足够的耐心與投入,來優化公共執法方式和公共制度防綫,以此來回應“騙術的圍獵”。(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然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