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首部電子商務領域的綜合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以下簡稱《電商法》)自1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法明確規定,網店、代購、微商等電子商務經營者必須依法登記納稅,違者將面臨嚴厲處罰。甫一出台,這一規定就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
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我國已擁有世界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占全世界40%以上。2017年,中國全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9.16萬億元,同比增長11.7%。互聯網巨頭們在技術、數據、支付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與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消費者時常經歷的不愉快購物體驗。而很多無實體店、無營業執照、無信用擔保、無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微商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早在2016年,我國微商從業人員數量為1523.2萬人,而到了2017年這一規模則達到2018.8萬。微商成為一支非常龐大的隊伍,并且還在不斷增長。如此規模,如果不強化管理,後果不堪設想。
一面是世界最大的電商市場,一面在市場運行中卻充斥諸多不規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電商法》應運而生。在經過野蠻生長、事件頻發的階段之後,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對電子商務監管的緊迫性和複雜性。《電商法》從最初提出到最終定稿,歷經了五年光景、四輪審核,可謂是一次艱難的立法博弈。
從《電商法》針對違規違法行為的細則來看,做出相應處罰是對此前市場混亂的有效規範,這是促進國內電商行業發展的重大利好。需要指出的是,大的電商平台需要監管,而諸如朋友圈微商、海外代購、個人網店這樣的小戶、散戶同樣需要有效監管。而此前的相關規定,常常把平台及其經營者視為同一責任行為者。殊不知,平台及平台上的大小電商的角色、定位、責任并不相同,不可混為一談。此前由於相關法律的缺失,對於微商的監管顯得困難重重,一旦消費者權益被侵犯,公衆常常把板子打到微商所在的平台上,讓所在平台承受不白之冤。
隨著《電商法》的最終落地,正常的電子商務終於有法“撑腰”,遭受損失的消費者可以有地方說理。至此,那些曾經游走在“灰色地帶”的微商、代購已不再是法外之地。這對於某些小散戶似乎是壞消息,但是對於電商這個行業而言,是一件去偽存真的好事。因為從長遠來看,只有遵守規則,合乎法律的規範,明晰責任主體,我國電子商務相關的整個產業才更具可持續性,從而在世界經濟這個大舞台上贏得更多的尊重。(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蘇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