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以下簡稱電商法)正式實施,這是中國首部電子商務領域的綜合性法律,針對備受關注的個人代購、刷單、大數據殺熟、捆綁搭售等都做了相關規定。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猛,商務部此前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過去10年間,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了10倍以上,成為“互聯網+”發展最快的領域,特別是網絡零售額,早在2013年就已超過美國躍居全球第一。每年“雙11”消費額的屢創新高,均為世界所矚目。如今,電子商務幾乎滲透進一切消費領域,不僅迅速改變著城鎮居民生活,連許多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的鄉村,也因搭上電商平台而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可以說,電子商務不僅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消費方式,更成為擴大消費的亮點以及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然而在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必須正視和亟待規範解決的問題。比如部分網店促銷不規範、通過“刷單”虛構評價、大數據“殺熟”、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等,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近年來出現的山寨品牌泛濫、刷量刷好評、平台惡性競爭等亂象備受爭議。而如何做實消費者權益保護,責任主體如何區別以及新業態的合規性認定等,因法律的空白,常令職能部門遭遇執法行政障礙。有鑒於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13年12月7日啓動了電子商務法立法,歷經近5年討論修改,終於在2018年8月31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填補了電子商務這一新生領域的法律空白。
作為我國電子商務領域的首部綜合性法律,電子商務法對“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全面、真實、准確、及時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務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等作了明確規定,還對“電子商務經營者不得以虛構交易、編造用戶評價等方式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有明確規定。這部威力十足的法律,與每個消費者的切身權益可謂休戚相關。而對於經營者而言,雖然難免經歷短暫的適應過程,但唯有當法律責任要求徹底明晰,市場才有可能迎來相對健康平等的競爭,不會因不同地域的政策、監管差異導致產生灰色地帶。法律的可預見性增強,也將降低經營者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總體來看,電商法實施對進一步改善我國電商環境具有促進作用。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平台這一渠道與商戶發生各類合作交易,電商法的出台,標志著電子商務產業正式告別原先的野蠻生長,正式受到法律的規範和保護,可謂意義非凡。當然,每一部法律的出台,都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法律的權威和規範行業的重要意義,更要在未來的實際具體執行中體現。(來源:深圳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