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開始實施。隨即,朋友圈等社交網絡上出現了求生欲極強的代購,“變身”小說家、畫家。代購們“急中生智”的行為,雖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在經營過程中的合規意識,但所采取的“小聰明”式的應對行為,本質上依然涉嫌違規。
2018年下半年,由於幾次社會事件,“稅收問題”成為了熱點話題。應該說,電商經營者應當自當下就做到合法繳納稅款。隨著法律規定的不斷細化和法治環境的不斷淨化,偷稅漏稅現象將越來越少,對其的打擊也將越來越全面、嚴格。
若存在大額未繳納稅款或將被追繳、遭遇行政處罰甚至以《刑法》分則第六節危害稅收征管罪進行刑事處罰,司法上對這方面的力度不可小覷。因此,在微信等社交電商中,銷售模式大部分跟直銷、傳統的三級分銷結合起來,此處需要注意如何才能做到合規。
“代購”所關心的問題:征稅即漲價?
從相對私人的朋友圈發展到商業化,界限逐漸模糊之後,如何監管的問題就拋了出來。從對主體的定義上(《電商法》第九條)可以看到本次電商法是從交易實質出發,不限制於微信朋友圈的定義,著力於市場安全對其進行規範。
從這方面來說,雖然電商法將“代購”囊括其中,但對於朋友圈內“代購”身份的認定方式依然存在模糊之處,不少消費者甚至害怕從國外買回“伴手禮”也被認定為“代購”。在此基礎上,如何監管存在難度,但并非沒有可操作性。例如,杭州地區已經就《電子商務經營者市場主體登記辦法》在征求意見。
長期以來,電商範圍的偷稅漏稅現象嚴重。媒體引用中央財經大學稅收籌劃與法律研究中心課題組的測算稱,與實體店相比,C2C電商2015年少繳稅在436.6億—614.33億元之間;2016年少繳稅在531.53億元—747.92億元之間;甚至預測,2018年可能超過100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