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賈淺淺的“淺淺體”:欠社會一個“走紅”的解釋
http://www.CRNTT.com   2021-02-04 23:08:54


 
  賈平凹也對女兒的詩作表示欣喜:她的詩在各種雜志上不斷發表,偶爾我讀到了,也讓我驚訝,她怎麼有那麼多的奇思妙想!那些句子是她這個年齡人的句子,是這個時代的句子,我是遠遠攆不上了,倒生出幾多感嘆和羨慕。

  這真是“閨女是自己的好,詩也是自己閨女寫得好”。有意思的事,正是賈平凹將自己的女兒引入了文壇。賈淺淺在《我的父親賈平凹》一文中寫到,她將一篇文章放在父親的書桌上,後來聽到父親給友人打電話稱:老孫呀,我這裡有篇文章寫得還行,剛好你辦的刊物要稿子,就給你吧。賈淺淺寫道:“這就是我第一篇發表的文章。日後我總結為什麼這篇文章能發表,并不是我的措辭有多高妙,立意有多深遠,關鍵就是我拍對了馬屁,博得了老爺子的歡心,這點太重要了。”

  “虎父無犬子”是人們的期待,“一代比一代強”也是為人父母者的常情,但生活實踐告訴我們,“一代不如一代”也是常有的事:詩仙李白的兒子呆呆的,陶淵明的五個兒子好吃懶做,一事無成。

  清醒的父母讓人欽佩。1936年,魯迅在病重之時,在散文《死》的篇末寫下遺囑,其中第五點是對當時7歲的周海嬰的訓示:“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文豪如魯迅者當然知道寫文章的“高門檻”,詩也是有門檻的,正如所有藝術都有其門檻。淺而濁的“淺淺體”,居然能被稱作詩,一個人將詩寫成這樣,居然還“混”得風生水起。“淺淺體”,欠社會一個“走紅”的解釋。(來源:大衆日報客戶端 大衆日報客戶端記者:周學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