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晚,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平南縣的萬安橋失火,引發各界關注。根據現場照片,過火後,橋面以上的木質結構已經完全被毀,只剩橋下墩台,讓人無限遺憾。2006年,萬安橋作為“閩東北古廊橋”之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木拱廊橋,建築技藝精湛,文物價值重要。
古橋的消失令人分外痛惜,也引人深思,如何從多方面保護文物的安全,也成為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最近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基於此前文物工作經驗和新形勢下的現實需求,提出“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22字工作方針。“保護第一、加強管理”的前置,再次強調了增強文物安全意識的基礎性意義。
我國的歷史建築主要以木質結構為主,防火、防盜對於古建本體的存留至關重要。基層文物保管和使用單位,不論是否為文物部門直屬管理,都應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對於地處鄉野的文物遺存,在管理上更應強化意識、理清責任、增強力度。如一些地方的寺觀廟宇古建管理單位,仍存在不配合文物部門監督和執法的情況,在管理措施、消防設施不完備的條件下,在文物建築內部燃點香燭,對文物安全造成了很大隱患;一些文物景區的規劃、建設中,沒有為文物消防安全制定合理方案、留出足够空間,此前麗江古城和獨克宗古城的火災就留下了深刻教訓。“文物景區”的根本是“文物”,“保護”是“利用”的前提和基礎,文物安全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需要進一步強化。
與此同時,保障文物安全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在微觀措施上,應結合各地文物特點,在平日做好安全排查整治工作,排除安全隱患,配齊消防設施,做好消防演練,對發現的問題盡快整改。在關鍵季節、時間做好值班值守,在出現安全事故時,能够第一時間響應,科學高效處置;在宏觀上,應進一步完善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架構。值得關注的是,永安橋失火不到半年前,國家文物局就曾發出《關於推進文物火災隱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動,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對各地的文物安全工作做出了詳細要求,但令人傷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當前一些地方的文保部門仍屬弱勢單位,在管理序列上,偏“塊塊”而缺“條條”,多屬地方管轄,且沒有執法權,在落實國家文物管理要求時,存在較多掣肘,缺乏支持力量。因此,在之後的文物管理制度調整時,應當結合我國文物保護現狀,增強上級文物部門的垂直管理力度,為地方文物部門助力、輸血、增能。
文物保護是人民的事業,在地方文物保護工作中,應當進一步調動當地民衆和專業人士參與的積極性。比如,針對古橋的研究和修複,應當吸收文博、建築、交通等領域專家的專業意見,為文物的長久存續制定科學方案。在橋渡文物的保護和傳承上,應當發揮“群防群控”的人民力量,為其日常維護、隱患發掘、危機處置提供綫索和力量支持。而且,要將鄉土文物知識列入地方教材和特色課程中,詮釋文物之美與文物價值,使文化遺產的永續傳承後繼有人。(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範星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