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事關北大教授陳春花的一大懸案終於落地,她主動請辭,北大也終止了聘任合同。對於“假學歷”風波,她也給出了一個很詳實的解釋,原來是跟複旦大學教授學習,博士論文也曾答辯,可惜的是時運不濟,趕上了教育部的《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未能認證學位。
在這場“學歷造假”風波之前,陳春花是頭頂光環的“網紅教授”,兩次獲評《財富》“中國50位最具影響力商界領袖”,蟬聯四屆《財富》“中國最具影響力25位商界女性”。著作等身,出版有30種管理類書籍,以研究企業成長、數字化時代組織管理為專長。她還曾下海擔任企業CEO,取得了顯著的業績。辭職前,她是北大國發院教授,BiMBA商學院院長,據傳授收課費高達十萬元,如此光鮮亮麗,又是在最高學府的北大,是很難和假學歷聯系在一起的。
按陳老師的說法,在入職北大的時候她已經將這一情況通報了院方。但問題恰恰出在這裡,學院的官網裡還曾介紹過她的博士背景,她還在南京大學做了博士後研究,沒博士學位,又怎麼可能有博士後?當然,這也可以解釋為教育部不認可博士學位,并不意味著就沒有博士學位。可南京大學也是國家的超一流大學,難道也不按照教育管理部門的要求審核博士學歷?
陳老師對自己博士學位的解釋,也牽扯到了複旦大學,她表示當初是複旦大學管理學首席教授蘇東水(已故)推薦她就讀,那麼,這是複旦大學和愛爾蘭歐洲大學聯合辦學,還是蘇東水教授在愛爾蘭歐洲大學兼職教授,這些事情應該不難查清。但既然連教育部都不予認證,複旦大學教授還為其工作,這些現象背後揭示出那個時代商學院教育的不堪的一面。
歷史的問題當然還需要以歷史的眼光看待,要置於當時的情境中。以現在的教育環境去認知當年的聯合辦學未免也太主觀了。當時的環境是,我們百廢待興,急需了解海外法律框架、管理理念,急需懂得實際操作的人才。海外畢業的MBA,即使不出自名校,也被國內企業追捧。而國內學校對海外機構的證書培訓,乃至聯合辦學也如雨後春笋,遍地開花。其實,教育部出台的《中外聯合辦學條例》正是對彼時聯合辦學過度繁榮的回應。陳春花老師的博士學位卡在了那裡,她的學位其實是轉型時期的犧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