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也需認識到,人們熱衷於去“野生”景點,形成大量的自發型“野游地”,是因為現有供給無法在數量、質量和性價比上滿足需求。這有總量上的不足,更有結構上的不均衡,其基本解題思路還是要增加有效供給。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實際上就體現在對包括露營在內的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渴求上。應當看到,可以與這些“不得已求其次”野游地相匹敵的,一定是那些能够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提供時尚和社交的美好體驗,費用上可承受,在便捷度和安全上有充分保障的旅游景區。以合理適時的引導和扶持,形成充足的有效供給,才能够最大程度減少風險敞口。
當然,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全面有效的預案設置也是題中之義。識別和確認管理的空白點,將“野生網紅”景點等納入到公共安全管理視野內,評估現有措施的效果,明確有效的優化更新路徑。在此基礎上,盡快構建有效的預警體系和信息溝通機制,提高整個安全系統的響應速度等,都應列在防範風險的措施之列。
此外,也需考慮發掘、提供和整合必要的資源,引入社會力量參與,與公共部門一起織密風險防空網,從而切實提升安全保障體系應急、應變、應戰能力。
此次山洪事故中還發現,一些旅游相關平台上,此前有大量宣傳龍漕溝徒步、露營、玩水的推薦信息。這也提示,平台應對這些“野生網紅”景點的資質和條件有必要的調查和風險提示,而不能只遵循流量算法,凸顯野山野水的愜意,對安全隱患少有提及。
而對游客自身而言,向往“野外求生”之時,掌握一些基本安全常識,遵循景區應該規定和提示要求,最大限度保護好自身安全,才是對自己負責任的正確態度。(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