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共有部分的公攤,專業性很強、內容因樓盤而異,哪些納入、哪些不納入,邊界不明,如果相應監管沒跟上,就可能會給侵犯業主權益創造空間。不僅開發商在這方面可能套利,物業公司還會利用公共空間盈利(比如電梯廣告),保潔保安利用地下儲存空間或過道儲存廢品,業主私自把公共過道當儲物間(比如放鞋架)。本質上,住房套內部分的產權最明晰,誰也侵犯不了,但共有部分的產權共有,權利邊界模糊,會導致“公共地悲劇”不斷上演。
社區生活離不開公攤,言及“取消公攤”更多乃情緒之舉。最重要的是,標准和明細一定要“曬在太陽下”,監管還要跟上。比如,要制定不同類型社區的公攤指引;公攤部分的內容要明晰,經營的部分要將經營收益歸屬全體業主,納入物業維修基金,或者抵扣物業費;房屋交付時,獨立第三方要對公攤面積進行實測并公示;探索公攤部分定價和套內定價的差異化。
公攤面積一再被詬病、被質疑,意味著當務之急是要明確產權意識、夯實侵權必究。要記住,買房不只是室內居住,還有由公攤部分支撑的社區服務。(來源:紅星新聞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李宇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