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處罰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了過罰相當的原則: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任何行政處罰的設定、實施都要遵循這條規定。”劉俊海說。
劉俊海說,執法要講究規範、嚴格、公正、文明,不能只講“嚴格”,而不體現善意執法的原則。也不能只注重處罰,而忽視教育。處罰也是維護市場交易秩序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行政處罰法》第六條特別強調,“糾正違法行為,應當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
一些部門,以為罰得越重越好,這是一個認識誤區。執法的目的,是保護消費者權益,優化營商環境,而不是為了罰款而罰款。
另外,一些部門只注重事後處罰,忽略了事前和事中的監管。執法應當強調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道德效果、市場效果、經濟效果的有機統一。在後疫情時代,不少個體工商戶生存舉步維艱。現在亟需的是提振投資信心,增強市場主體活力。僅靠“罰”,恐怕難以解決穩住經濟大盤、緩解就業壓力的重大問題。
劉俊海建議,可以此為契機,讓執法部門、監管部門加強法治思維,學會并善於運用法治方式履行市場監管職責,落實“放管服”的三大要求,堅持規範、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嚴格”,首先意味著執法者要嚴格自律,自覺恪守主體法定、職權法定、程序法定與證據充分的法治政府原則,切實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違法作為必問責。只有如此,才能不斷提升監管公信,持續提振投資信心,早日構建投資者與消費者友好型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北京市社會組織法律調解中心副理事長張新年律師在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指出,“衆所周知,行政法有個重要的基本原則,即比例原則。《行政處罰法》也明確規定,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同時應當注重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同時《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改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行政處罰。初次違法且危害後果輕微并及時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處罰。當事人有證據足以證明沒有主觀過錯的,不予行政處罰。可以講,法律原則和具體規定都要求,在執法活動中,行政機關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必須要適當,要對當事人權益損害最小。”
張新年律師認為,“暫且不論執法程序與適用法律是否正確(芹菜是來源於農業的初級產品,應當適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而非《食品安全法》),糧油蔬菜店店主因賣5斤芹菜被罰6.6萬元,突出反映了個別執法機構人員濫用裁量權,該處罰事件嚴重違反了比例原則和法律的明文規定,不僅挑戰了一般人的基本認知,也涉嫌破壞營商環境。如果沒有查實該店有其他違法行為,榆林市市場監管局對其予以行政警告或批評教育即可,完全沒有必要進行罰款。”(來源:紅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