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信息技術已深度嵌入社會生活,教育領域采用電子設備也是大勢所趨。比如,“互聯網+教育”模式,在疫情期間提高了教育效能,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但這并不意味著學校可以簡單粗暴地以是否繳納相關費用、購買相關設備作為分班標准。
此前,有關部門為確保教育公平多次叫停“快慢班”現象,此番“智慧班”某種程度上可謂“快慢班”的變種,其實質也是一種“區別對待”。
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財政撥款、社會捐贈等多元方式為智慧教學籌措資金,另一方面,應在資源集中利用、放大效能方面做功課,比如,在一個教室中使用公屏、連麥講座,使用共同的教學APP等,都可以實現智慧教學。
讓學生繳納課程資源費、平板使用費等,有違相關政策規定。2019年教育部等八部門在《關於引導規範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中明確,作為教學、管理工具要求統一使用的教育移動應用,不得向學生及家長收取任何費用。
如果開設“智慧班”一定要有相應門檻,也應以學習興趣為標准、以自願為原則。雖然有學校表示是“以自願為原則”,但不少家長擔心,繳費加入“智慧班”,是否意味著進入了一個重點班或“重點關照班”?學校會不會將優秀老師和優質資源向這種班傾斜?如此,“智慧班”也就成了一種不得不報的選擇。
義務教育應是均衡教育,其公平性不容隨意侵害。各地教育部門要好好檢視、清理,進一步加強對教育收費特別是第三方服務收費的管理監督,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完善督辦查辦機制、責任追究機制,加強對地方的督促檢查,以防範“智慧教育”并非教育的“智慧”,而是斂財的“智慧”。(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何勇海 本文略有删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