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一款主打酵素的氣泡水被某明星吐槽標注有200多種配料,其配料表中有多種水果、蔬菜,甚至還有香葱、花椒、小茴香等。涉事公司回應稱,他們添加的是一種含有232種植物元素的酵素粉,并不是真的添加了232種植物。而口服酵素的作用被專家證偽,氣泡水的“綜合果蔬酵素粉”更被營養專家認為是“忽悠和噱頭”。
這份被網友諷刺為“搬空整個菜市場”的配料表,只是食品標簽亂象的冰山一角。近年來,食品標簽裡不可告人的秘密屢屢被媒體曝光,比如,某超市散裝食品的配料表驚人雷同,某款燕窩產品的配料表故意將含量較少的燕窩成分排在第一位誤導消費者、某款月餅的生產日期竟然在購買日期之後,某普通農產品的外包裝上非法印制假冒“綠色食品”證明商標……
食品標簽作為商家向消費者傳遞商品信息的重要載體,是消費者作出消費決策的重要參考。根據食品安全法,預包裝食品的包裝上應當標明生產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保質期等,且應當清楚、明顯,不得含有虛假內容。
然而,不少商家卻通過在食品標簽上玩“文字游戲”誤導消費者,且屢試不爽。從商家的角度看,不排除一些商家因生產流程不規範、從業者素質低等原因而貼錯了標簽,但更多案例表明,很多時候是商家有意為之,甚至故意借標簽搞營銷噱頭。比如,一些食品宣稱“白砂糖0添加”,但實際上添加了濃縮蘋果汁、檸檬汁、食用葡萄糖等換了名頭的糖。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部分食品標簽專業名詞多,普通消費者難以辨別和理解,這給了商家可乘之機。比如,過多攝入反式脂肪酸會導致肥胖、記憶力下降、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增大等問題,一些消費者在購物時格外關注反式脂肪酸成分。可現實是,反式脂肪酸往往不直接出現在食品配料表中,植物奶油、代可可脂等成分其實都是反式脂肪酸的藏身之處,可消費者卻時常傻傻分不清。
從監管的角度看,由於食品種類衆多、小作坊遍布各地,監管力量難以有效覆蓋,加之食品標簽違法成本不高,讓一些商家明知故犯,這也在客觀上加大了監管難度——根據食品安全法,生產經營無標簽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或者標簽、說明書不符合規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貨值金額不足1萬元的,并處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1萬元以上的,并處貨值金額5倍以上10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
類似生產日期、配料表等食品標簽內容往往是以小字的形式出現在食品包裝上,讓消費者的辨別和監督多有障礙。要真正做到法律規定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劑與其標簽、說明書的內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銷售”,急需改進監管手段,并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同時加快針對性普及食品標簽知識的步伐,讓消費者看得明白、買得放心。(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杜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