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三十而已》播出時,劇中角色在張貼的尋貓啓事中留下了手機號碼,該號碼與廣東一名機主“撞號”,電視劇播出時不僅有陌生人電話詢問“貓找到了嗎”,還有人發消息讓他追回劇中的妻子。
電視劇《使徒行者3》中角色竇亞希與卓凱交換聯系方式時,露出了竇亞希的微信二維碼。有人嘗試掃描該二維碼,但這卻是其他人的賬號,當時系統提示“操作過於頻繁,請稍後再試”。後來該用戶開啓隱私設置,不得通過掃描二維碼加為好友。
就連一些藝人也遭遇過這樣的難題。演員何晟銘的全家福照片曾被網劇《法醫秦明之幸存者》修圖成劇中角色的“家庭合照”,劇組隨後道歉并稱已處理責任人。
因為自己的真實信息被影視節目意外暴露帶來困擾,一些人采取了法律手段維權。電視劇《愛情進化論》第17集中,劇中角色說出另一角色的電話號碼,導致該號碼的機主被陌生人頻繁騷擾,於是將片方和播出平台起訴至法院。北京市海澱法院判決由片方賠償原告3萬元、支付律師費5000元。
脫口秀為什麼好看?在胡女士等觀衆看來,關鍵是“沉浸感”:“通過段子講出真實的人生,幽默中潛藏著不堪”,也因此對“真實感”要求很高,“情節和情緒要讓觀衆覺得很真實,才能產生共鳴”。這樣的“沉浸感”也成為不少觀衆對影視作品的要求,因此其中出現的諸如職業、電話號碼等個人信息需要一定的真實性。如何既做到“沉浸感”又不影響現實生活,不少影視作品已有一些探索。
讓信息發揮更大價值
2012年陳凱歌的電影《搜索》是最早探索劇情與現實聯動的影視作品之一,劇中主角葉藍秋有個名為“藍秋綻放”的微博,而微博上還真有該用戶,其發布的微博與劇中的情節時間綫幾乎完全同步。2014年寧浩導演的電影《心花路放》中有一段情節是徐崢扮演的郝義因一條微博暴露行蹤,而微博上也的確能找到這條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