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越走越遠”
近幾年,高考加分項目繁多,各地政策更是五花八門,被不少輿論認為可能存在“加分腐敗”的情況,這讓高考加分政策備受關注。
由於高考加分的品類較多,其涉及的管理部門自然也較多。比如奧數和創新大賽等學科競賽的加分項目由科協來評定,體育加分項目由體育部門評定,少數民族考生加分項目由民委審定,多部門的管理、評定均有自己的政策,這也就讓弄虛作假有了可乘之機。
近幾年類似事情不斷被爆出,比如“河南漯河高級中學74名國家二級運動員”、“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來自昆明的小學生”“遼寧270名體優生因查處放棄加分資格”等都曾引發討論。
回頭來看,當年設計高考加分項,目的是為了更精准地選拔人才,從政策角度上彌補分數作為唯一評價標准的弊端,讓有特殊才能和優勢的孩子能够憑借自己的專長考進大學。應該說,早期的高考加分政策是維護高考公平性的臂膀,給了更多孩子全面發展的可能性。
但高考加分政策不斷演進,逐漸背離了初衷,在有的地區甚至變成了權錢交易的對象,暗箱操作和不正之風盛行,這不僅破壞了教育公平,也傷害了公衆對高考制度的信心。
此外,高考加分政策的存在還無形中為孩子背上了枷鎖。比如各項競賽的加分情況,讓孩子出了校園就進入了課外班,為了競賽而競賽,失去了競賽真正的意義。而且為了迎合家長群體對加分項的巨大需求,還有很多組織舉辦了不少山寨競賽,使高考加分項目的備考市場“亂象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