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政法大學的一則研究生放棄入學資格的公示,引發網友熱議。公示發出後,有網友認為這些學生考上了研究生卻不入學,浪費了招生名額,對其他考生不公。還有個別教授要求學生對社會、對周邊的人要有敬畏之心,更有人稱這種行為不僅危害到高校的招生秩序,還會造成高校教育資源的浪費。
中國政法大學的研究生,掛著名校的光環,為何還有32人被錄取之後選擇放棄?不外乎有以下幾種情況:一、在考上研究生的同時,又找到了好工作,比如通過考公拿到了公務員編制;二、拿到了出國留學的名額;三、被調劑到了不好的專業或者由全日制改為了非全日制;四、個人身體等原因。
這些原因中,除了第四種是被動放棄外,其他三種都是學生主動放棄了。前兩種,明顯是有了更好的選擇,而第三種,則是因為非全日制研究生學費高昂,每年動輒數萬元,導致很多人望而卻步。
一方面想讀而不可得,另一方面是被錄取而放棄,難怪有教授說這是破壞招生秩序,造成高校教育資源浪費的情況。但是,造成浪費的主要原因,不在於學生“錄而不讀”,而在於個別學校招生制度存在“個別不合理性”。比如複試名額只看比例不看人數,越是熱門的專業複試淘汰率就越高,令可補錄的學生變少。無法補錄的學生成績就變成不合格,無法再調劑和補錄。
學生在有多種選擇的情況下,肯定會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優化選擇,比如找工作,如果有了好工作,為何一定還要繼續讀研?同樣一份工作,現在能找到,讀完三年研究生還能不能找到,還真不一定。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教授不應拿“錄取”來綁架學生的前途。
如果高校的招生制度更完善一些,比如有教授說的,專業複試的時候,淘汰率不要太高,“預備”一些學生候補,不造成無法補錄的情況發生,就不會造成高校教育資源浪費。從這一點來說,完善招生制度,遠比堵住個人選擇重要。我們在要求學生敬畏社會和他人的同時,同樣應對學生的個人選擇保持敬畏和尊重。(來源:東方今報 評論員:邱延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