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研究生放棄入學資格的公示,引發網友熱議。這則公示,由中國政法大學在其官方網站上刊登,顯示32名2022級研究生新生因故無法按期入學,遂對其進行公示。公示發出後,不少網友義憤填膺,稱這些學生考上了研究生卻不入學,浪費了招生名額,對其他考生不公。
據報道,中國政法大學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相關專業已經無法進行補錄,但是學校會尊重這些考生的選擇。一高校教授表示,研究生棄學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教育機會和名額,建議學生應有敬畏之心,棄學需慎之又慎。
研究生“錄而不讀”并非新現象。去年,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就曾發布公告,宣布擬取消38名2021級研究生入學資格。對於一而再的“錄而不讀”現象,有網友提出,應將“錄而不讀”視為不誠信問題,計入誠信檔案,對“錄而不讀”考生來年報考研究生做出限制。
這顯然是不妥當的。說到底,“錄而不讀”也是考生的選擇權利,高校應該尊重學生的選擇。而放棄入讀的背後,有包括就業、出國留學,或者對錄取學校、專業不滿等多方面原因。但不管是什麼導致“錄而不讀”,這都屬於正常的選擇。
有人認為,考生在報考時就應該謹慎選擇,被錄取了就該去讀,否則就不要報考。這也是對考研生的苛求。現實中有不少考生在報考時,就業、申請出國留學可能在同步進行,找到工作就放棄讀研,這本無可厚非。另外,由於考研只能報考一所學校(專業),未被錄取,就只有申請調劑。調劑雖然也能讓部分考生“上岸”,卻不一定是理想的學校和專業,考生權衡再三最終決定放棄,這也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從選擇角度看,這并不能說他們不謹慎,反而可能是更為謹慎的表現。
不可否認,“錄而不讀”確實也帶來招生指標被浪費的問題。在考研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那些未被錄取的學生“痛恨”這種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絕不能是約束考生的選擇權,而應該是在尊重學生選擇權基礎上,從招生錄取制度上尋求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