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漫長的萌芽期、發展期,在疫情的催化下,預制菜迎來了快速增長期。有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元,同比增長19.8%,預計2026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將達到1.07萬億元。的確,無論是綫上購物平台還是綫下大型超市、便利店,貨架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預制菜品牌和菜式。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大城市“996”“007”的年輕人,在便利店裡挑選一份預制菜肴已經成為他們解決晚午飯的常規選項。“出門帶泡面、火腿腸、面包等速食品”“去餐館就是要吃現炒現制的菜品”……這些傳統的飲食習慣正在因預制菜的出現而悄悄改變:自熱火鍋等即熱類預制菜已經成為年輕人的“露營必備”,而餐飲企業則通過建立中央厨房,使預制菜提升效率,保障菜品質量穩定。
即熱類預制菜在口味、營養方面是優於泡面等速食品的。那這類預制菜能替代泡面成為便捷食品的更優選嗎?其實作為一種經濟行為,人們選擇哪種速食品還受到商品特性、價格、購買和食用場景、消費者的喜好和認知等因素影響。比如在戶外要想吃一餐熱騰騰的飯菜其實很難,這時“自熱”便成為即熱類預制菜的最大優勢。但換一個場景,在火車上有熱水、有盒飯,加之因自熱飯菜產生的蒸汽容易造成險情,鐵道部門并不建議在火車上食用,即熱類預制菜就不再是最佳選擇。此外,即熱類預制菜至少是泡面兩三倍的價格,購買渠道主要集中在綫上和大城市超市,這也制約了預制菜市場滲透率的提升。
至於現在餐飲行業使用預制菜,則受到部分消費者的強烈反對。在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中,外賣、堂食中使用預制菜未告知,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受到損害成消費者投訴熱點。B(Business,企業、商家)端火熱,C(Consumer,消費者、個人用戶)端遇冷,其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口感問題,“現制現賣的更好吃”這一認知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且不說目前大部分預制菜在口感上和厨師現做的有差別,即使沒有差別,恐怕打破消費者的認知慣性也需要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從尊重消費者、保障預制菜產業良性發展的角度出發,餐飲企業有必要在使用預制菜時提前告知。而作為消費者,在知情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我們不妨給這個新生事物多一些發展時間。(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李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