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談判啟動 中國爭奪最終定價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14 16:10:30  


能否拿下鐵礦石最終定價權,對中國這個世界第一鋼鐵大國意義重大。
  鐵礦石價格又在談判了。 

  2005年漲價71.5%,2006年漲價19%,2007年,鐵礦石價格何去何從? 

  日前,2007年全球鐵礦石長期協議基準價格談判在上海正式啟動,以寶鋼為首的中方代表將與世界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巨頭進行價格博弈。能否拿下最終定價權,對中國這個世界第一鋼鐵大國意義重大。 

  這個硬仗,拿得下來嗎? 

  ●硬仗正在進行中 

  都知道,進價高,鋼的成本就高,在往年的鐵礦石談判中,中國鋼企吃了不少“啞巴虧”,為不當“冤大頭”,中國鋼企早早就開始了行動。 

  12月初有消息稱,寶鋼集團與全球鐵礦石供應商三巨頭之一的巴西淡水河谷已達成初步共識:2007年鐵礦石價格將漲價5%至10%。雖有專家認為,數字不過是一輪輪談判的“叫陣”,“漲價5%至10%”恐怕只是其中一輪,而非最終定價。但因其叫陣首發,含義與作用就不容忽視——從以往經驗看,得到首發權的企業往往對於價格的最終定價有著決定性作用。正因此,《華爾街日報》、《環球郵報》等國外媒體紛紛以“唱主角”和“主導”等基調對此發表了評論。 

  痛是強烈的,自2006年鐵礦石價格談判鎩羽後,中國鋼廠似乎一直為此耿耿於懷,所以普遍要求強化話語權,將進口鐵礦石價格固定在小幅上漲甚至不漲價的談判結果上。今年10月24日第六屆中國鋼鐵原材國際研討會上,中國鋼鐵企業就透露出目前國內鋼鐵產能過剩、國內鐵礦石自身產量增長迅速等信息,力求讓國際鐵礦石巨頭們感到漲價失去現實基礎。但全球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和力拓公司並未就此讓步,都表示,國際鋼鐵市場向好,繼續漲價是正當要求。 

  面對這樣的壓力,作為鋼企的龍頭老大,寶鋼爭取“首發權”在意料之中。 

  12月11日,參與鐵礦石價格談判的中方主要代表、寶鋼貿易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供需雙方的第一輪預談判已經結束,雙方主要就鐵礦石的供求關係和影響鐵礦石價格的要素進行了交流,最終通過幾輪預談判,在漲跌問題上達成一致。這似乎表明,寶鋼之前的努力已經在逐步的落實當中。 

  也是在同一天,韓國的浦項制鐵和日本的新日鐵宣佈,將在鐵礦石的供貨價格談判方面達成合作,共同參與採購鐵礦石的談判。據瞭解,這兩家鋼鐵公司一年鐵礦石的需求量約為9000萬噸,約占全世界鐵礦石的13%,將成為世界鐵礦石的第一大消費集團。 

  今天,中國鋼企能否將“首發權”使用到位,先發制人,還是與日韓鋼廠以及歐洲鋼廠協同共贏,局勢尚不明朗。 

  ●“拐點”令人期待 

  連漲4年,中國鋼鐵企業做夢都在期待鐵礦石價格回落。 

  但有跌下來的可能嗎? 

  今天,可能會有一個“拐點”時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表報告稱,2006年中國鋼鐵產能過剩可能達到1.165億噸,相當於2005年全年鋼鐵產量的三分之一,產能擴張已經達到一個峰值。此背景下,2006年1至9月,我國進口鐵礦石2.47億噸,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個百分點,這是自2003年以來,中國鐵礦石增幅首次低於30%。預計2006年全年進口鐵礦石3.2億噸,同比回落12%。 

  還有利中國鋼企的好消息是,中國國產鐵礦石產量增長迅速,前9個月規模以上礦山的原礦產量達到4.06億噸,同比增長38%,預計全年國產鐵礦石增幅將達30%以上,這一增幅遠高於同期鋼鐵產量和鐵礦石進口量的增幅。所以,業內人士這樣分析:“國產鐵礦石增加,增強了國內的供應能力,在新增加的生鐵產量中間,國內礦的貢獻率大於國際礦,國內礦正在形成替代效應。” 

  還有,為打破三大巨頭對鐵礦石市場的壟斷,中國還在廣泛尋求與其他國家的鐵礦石合作。預計今年我國將實現進口印度鐵礦石7300萬噸,與從巴西進口量相差無幾。 

  據瞭解,印度高質量的鐵礦石主要分佈在尚未開發的東部地區,還沒形成較大的開採規模。“雖然目前印度的鋼鐵產量不能保證持續穩定的供應,但受到國際鐵礦石價格上漲的刺激,印度的礦山投資和開發會不斷釋放。”上海鋼鐵業預警機制專家組成員賈良群認為,中國大規模擴大對印度鐵礦石的進口,將有助於改善我國對三大巨頭的依賴,也會在價格方面帶來一些衝擊。 

  據Mysteel鋼鐵信息公司的統計結果顯示,摩根士丹利、高盛和瑞士信貸等5家著名機構預測2007年鐵礦石價格看漲,但是大幅上漲已無可能。“即使價格拐點今年仍無法出現,供求關係的變化也遲早會影響談判,這一次,上漲的幅度已不大可能達到上次漲19%的水準。” 

  ●買啥啥漲怪圈能否打破 

  “中國買啥啥漲,中國賣啥啥跌”,鐵礦石談判,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破解這一怪圈的嘗試。其實,它也為中國熟悉國際定價遊戲規則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今年秋,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就表示,中國將加強大宗資源性商品進出口協調機制,參照鐵礦石統一談判模式,儘快啟動原油、氧化鋁、銅精礦等商品聯合對外談判機制。 

  回顧這些年來鐵礦石談判,成敗得失有三點值得思量。 

  消極跟隨,必定吃虧。2005年首次正式參與全球鐵礦石價格談判的中國鋼企,討價還價的心態和能力都有所欠缺,採取的是“跟隨”日本的策略,被人家牽著鼻子走,最終在71.5%的漲價協議上簽字。 

  強勢守衛,也要講求戰略戰術。2006年再度代表中國鋼鐵企業披掛上陣的寶鋼在談判中一改往日風格,開始主動“叫板”。面對三巨頭一致的漲價要求,以寶鋼為首的國內16家企業組成聯盟,堅稱2006年鐵礦石市場供求趨近平衡,價格應該回落。各執一詞的買賣雙方,將談判拖入了曠日持久的對峙。令中國企業意想不到的是,到了2006年5月16日,淡水河谷公司巧妙繞開亞洲主要談判對手,與德國鋼廠蒂森克虜伯達成鐵精粉漲價19%的協議。此後,歐盟的阿賽洛、韓國浦項、日本新日鐵陸續表示接受這一價格。至此,中國企業四面楚歌,這個世界最大鐵礦石進口國和消費國,又一次“被迫”接受了別人定的價——漲價19%。 

  “聯合團隊”談判,要團結一心,還要抓住機會。賈良群介紹,2006年鐵礦石談判時,中國鋼鐵企業其實是有過機會的。今年3月底,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買賣雙方曾在漲幅10%達成一致,但在這時候,“調度不靈”的16家鋼鐵企業聯盟卻發生一點點內部分歧,沒有及時拍板定案,這就造成形勢急轉直下,巴西淡水河谷以“抵消巴西貨幣雷亞爾對美元升值帶來的不利影響”為由,向外界宣佈要求漲價24%,緊接著是全球鋼鐵業的全面反彈和中國市場的復蘇,讓三巨頭漲價更加底氣十足。機會,就在猶豫和分歧中稍縱即逝,最後中國鋼鐵企業不得不接受19%的漲幅。 

  “在目前看來,今年談判的焦點集中在誰能掌握最終定價權,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賈良群認為,“應當充分相信寶鋼這樣的‘領頭羊’,加強談判的靈活性,審時度勢,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樣,才能在國際資源談判中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 

  ●中國要不要煉這麼多鋼 

  鐵礦石價格4年來漲了2倍多,這樣的疑問也不是第一次:中國要不要煉這麼多鋼? 

  1996年,中國以年產1.01億噸鋼首次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鋼鐵大國,之後年產鋼水平一路躍升,至2003年首次達至年產2億噸鋼的規模。從年產1億噸鋼升至2億噸級,用了7年;從2億噸再升至去年3億噸級的臺階,僅僅2年。這樣的發展速度,對鐵礦石的需求能不旺盛嗎?人家能不坐地起價嗎?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華民教授認為,中國的鋼鐵生產絕對量不可能迅速回落,目前仍處於從輕工業向重工業轉型的時期,要在短期內“趕英超美”,一下子步入後工業服務型社會,不現實。 

  “問題是人家一噸鋼平均賣500美元,我們只賣300多美元;一噸鋼的平均能耗,我們幾乎是人家的2倍。”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教授沈瑤認為,不能因為煉鋼是能耗產業,就認為與“節約”無關。中國鋼鐵產業產品結構不合理,高技術含量產品自給率低,對能源的利用效率也很低。以高爐綜合能量消耗為例,世界先進國家每噸鋼需要的燃料小於500公斤,而我國重點鋼鐵企業每噸鋼的燃料消耗都在560公斤以上。另外,我國鋼鐵業對於廢棄物的綜合回收利用率只有58%,遠低於98%的世界先進水平。“如果有效利用,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完全可以適度減少。” 

  中國鋼鐵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戚向東表示,中國鋼鐵工業所存在的佈局不合理、重複建設、技術創新能力差、企業間無序競爭,這些都與產業集中度低有著直接的關係。“最大鋼廠寶鋼在國內鋼產量中的份額不足10%。”改進鋼鐵行業自身的薄弱,提高產業集中度是增強未來鐵礦石談判實力最緊迫的事情,只有大力實施國內鋼鐵企業的兼併和重組,才能減少在鐵礦石談判中的內耗。   

  無論是鐵礦石價格談判,還是國際市場弄潮,對於中國企業,做大是不夠的,做強才是硬道理。(來源:解放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